當前,基層理論宣講如何解決受眾主體認知程度低、宣傳手段不夠生動、群眾歡迎度低、理論宣講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等現實問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一支支宣講小分隊活躍在田間地頭、街道巷尾、居民家中,開展接地氣、有靈氣、鼓士氣的理論政策宣講,他們用老百姓喜愛聽的方式作宣講,用老百姓能接受的語言作宣講,用老百姓身邊事身邊人作宣講,理論宣講接地氣、沾泥土、有溫度,深受基層群眾歡迎,被少數民族同胞稱贊為“播種機”“土專家”。
“思想有點甜,好像三江油茶一樣甘甜!”
侗鄉村寨,圍爐夜話,聲聲入耳,油茶的香與理論的“甜”在一起升騰。
2020年12月15日,氣溫低至零度,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高秀村的鼓樓前火盆燃起、蘆笙吹起、長凳擺起、油茶喝起,村民們好不歡樂。難道村里有什么大事喜事?原來是柳州市“脫貧先鋒面對面”主題示范宣講啟動,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楊寧等先鋒代表宣講了他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斗歷程和家鄉發生的巨變,讓村民們沉浸其中。講到興起時,楊寧問一名村民,這理論學習怎么樣???手里正端著一碗三江油茶喝著的四十開外的侗族大哥憨厚地說:“有點甜!”哈哈哈,侗族大哥的話引起全場歡笑。從此,“思想有點甜,好像三江油茶一樣甘甜”就在侗寨傳開了。
原來,三江油茶分四道茶,即空、方、圓、甜。喝到最后一道是甜味,意指事業甜甜蜜蜜。侗族大哥的話恰好說到理論學習的落腳點和歸宿。
像這樣生動有趣的宣講例子,在柳州城鄉比比皆是,他們善于宣講,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用心用情講,帶“人情味”“鄉土氣”,宣講更接地氣、更有生氣、更冒熱氣,有更多“不僅能夠震撼一瞬間、激動一陣子,而且能銘記一輩子、影響一輩子”的宣講。
“連通器”和“助推器”
基層理論宣講如同一臺“連通器”和“助推器”,引領群眾走向正確的方向,過上甜如蜜的好日子。
夢嗚苗寨(即民俗風情體驗園)位于雙龍溝原始森林旅游度假區,占地約650畝,位于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對面,涵蓋有夢嗚苗寨的苗族傳統農耕文化體驗。此項目已于2018年國慶前向游客開放,把世界音樂融入最古老的苗族原生態傳唱中,給游客展示出一場視聽盛宴及民俗體驗,是雙龍溝夜間游覽的特色和亮點。如今成為柳州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明片,也成為苗族同胞脫貧致富的好門路??烧l知道,兩三年前,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怎么說也不肯下山,說要整村搬遷直搖頭,正是我們這些基層理論宣講“土專家”不厭其煩地上門宣傳政策、宣講新形勢、分析新理論,一個一個地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慢慢地讓他們接受,最后一起集體搬遷到這里,重新建設了一座新苗寨,全村人民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
在苗山侗寨孵化出的一支支“有鄉土味”的宣講小分隊,把“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理論變為發展生產力的“營養”。這些宣講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由不同層面、不同身份的人員構成,一開始的理論水平、學識水平、宣講能力等方面各有差異,如何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每個宣講的主題、掌握宣講的技巧、提高宣講稿件寫作的水平、提升宣講效果,宣傳部門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邀請理論名師和專家前來輔導,采取集中培訓“吃大餐”、分組演練“開小灶”、骨干示范“補營養”等形式,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通過組織分享會和宣講比賽等形式,以賽選人、以講練人,提高宣講能力和水平。通過層層選拔,為宣講員頒發聘書,并簽訂《宣講承諾書》,持證上崗,從“游擊隊”變“正規軍”,這些“正規軍”回到群眾中去,不斷提升宣講成效。
“種子必須放在泥土里才能生根發芽!”
基層理論宣講必須扎根泥土,方能吐芬芳,才能向陽生長……跋涉在苗山侗寨的理論宣講員就是這樣做的。
“生活就像這鍋茶水,我們需要給它不斷添柴生火,讓它熱起來、沸起來。少了火它就平淡無奇、無滋無味。”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燕茶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吳純娟指著脫貧戶粟麗家里火塘上燒開的水說。她要給村民生活添的是文藝的柴,生的是幸福的火。
理論一經群眾掌握,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從2012年起,柳州市開始組建草根宣講隊伍,推進百姓宣講“百千萬工程”(“百”指建立一百個以上的百姓宣講團;“千”指選拔聘請一千名以上的百姓宣講員;“萬”指每年參與宣講活動的宣講員一萬人次以上),贏得了基層廣大干部群眾的歡迎。經過多年的發展,柳州市共組建市縣鄉三級百姓宣講團500多個,推動“專家領導講”向“百姓大眾講”的方式延伸,彌補了常規理論宣講形式的不足。同時結合柳州市少數民族聚居的實際,在各縣區中有條件的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挖掘、培育、組建基層少數民族語言宣講團,分眾化打造一批能用“家鄉話”解讀“文件語”的基層宣講員隊伍,靈活運用侗語多耶、講款、苗語山歌、壯語對歌等少數民族語言表達形式,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則開展有特色的日常宣講,真正講到了群眾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