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農村的命脈,農業興則農村興。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農業強鎮優勢,不斷轉變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高”現代化農業,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六汪鎮塔橋村村民王鳳將收獲的1000斤玉米全都在“夢圓”換成了有機肥,“算算價格比市場價還高,還省去了買賣的麻煩。”王鳳告訴記者,而她所提到的“夢圓”則是青島夢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建設有我國北方最大的生態蛋雞養殖項目,存欄蛋雞100萬只,日產鮮雞蛋50噸、有機肥30噸。該項目采用“生態養殖+綠色種植”的模式,實現養殖企業、種植企業、農戶共同參與,農業產業鏈形成閉環。“夢圓”以黑水虻處理分解禽畜糞便生產有機肥料,再用有機肥料與農戶、種糧企業置換成糧食,制作成高品質蛋雞飼料,并加入高蛋白的黑水虻尸體作為飼料添加劑,生產出高品質雞蛋向外銷售。高品質的有機肥料保證了農戶糧食豐產豐收,同時產出的糧食由夢圓科技上門回收,保證了糧食的銷路,進而持續帶動農民致富,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由于減少了中間商賺差價,雙方受益都提高5%以上。
與青島夢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隔不遠的青島膠河上上農業有限公司則在六汪鎮建設了立體農業園區。
上上農業園區的經營方式和傳統農業模式完全不一樣,“上面發電,下面種植”是其重點打造的立體農業模式,該項目集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溫控系統、現代高科技立體種植等功能為一體,包括1000畝現代高效作物種植區和90余畝智能溫控大棚。在園區內,可以看到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占滿了整個山坡頗為壯觀,光伏產生的電量用于支持大棚內恒溫恒濕和灌溉系統,可滿足整個溫室大棚農作物的采光、冬季供暖需求,既可增長光照時間縮短作物生長期,又可自產自足清潔能源,降低生產成本。
據統計,園區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約為 6000萬千瓦時,長效運行期內每年可節約標準煤7374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9820噸,相當于植樹約65556棵,年可實現營業收入2649萬元,真正實現農業作物經濟和能源發電效益的“雙贏”。
走進六汪鎮龍庵村,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志遠告訴記者:“自從打造了西漢祝茲陶瓷文化村,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來村里了解祝茲文化、欣賞陶瓷藝術、體驗田園風情。”他所提到的龍庵村祝茲陶瓷文化,是六汪鎮打造的祝茲田園綜合體項目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六汪鎮通過培育引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使大農業產業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樣,業態更加豐富,帶動鄉村振興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作用持續增強。目前,該鎮布局了青島祝茲、鐵橛山、儒農家園三大田園綜合體,依托獨特的山水、文化、農業資源,確立“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觀光農業”,引領全鎮民宿、旅游、農業采摘產業快速發展。三大田園綜合體建成后可帶動周邊23個村莊產業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