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正進入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能轉換的平臺期,目前許多農村存在農業創新驅動力不足、農業產品競爭力不強等矛盾和挑戰,制約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效。
一是加快土地流轉,釋放土地活力。既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更要保障農民最大利益,通過學習培訓增強農民在土地流轉的識別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平等的參與主體。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均由農戶根據市場變化自主決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使優先保障農民權益成為“鐵律”。同時引導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基地務工”等多種方式增收,形成一個基地帶動一批農戶致富的“鏈條效應”。
二是調順調優產業結構,以產業融合促進城鄉融合。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農業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重點培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并做大做強。依托人才引進政策,重點扶持農民工、大學生、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支持發展鄉村旅游、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有效借助農村電子商務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新動能。
三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從基層一線深入挖掘新型職業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等實際需要,聘請農業技術專家,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先進技術培訓,儲備鄉村振興戰略人才,使其掌握新型農業技術,不斷提高運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同時,促進農業院校與農業企業、種養殖大戶“聯姻”,扶持特色農業發展試點建設,引導農民在生產中采用新的農業科技,發展高產、高質、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推廣良種良法,提高農業經濟科技含量。
四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做大做強。要圍繞
主導優勢產業,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扶持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資源、聯合企業,推動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市場推進,打造優勢產品和優勢品牌,逐步實現向品牌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