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君縣認真落實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縣委“134”發展思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奮力譜寫鄉村振興的“宜君‘三農’答卷”。今日宜君,行走鄉間沃野,溫室大棚排列有序、村莊環境潔凈優美、過上小康生活的農民喜上眉梢……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幸福“豐”景已悄然展開。
糧食安 群眾溫飽有保障
正在牛家莊村麥地里查看苗情的種植大戶張勇笑著說:“原來這里的地都只種植玉米這一料作物,多可惜呀!我從今年開始流轉700畝土地,夏季種植白菜,秋季種植銅麥六號,實現一地兩收入。”多年售賣農資的張勇望著陽光下郁郁蔥蔥的麥苗,“種地雖然現在還不是大家眼中‘高大上’的職業,但只要人吃飯,種地就永遠不會過時。”
民為國基,谷為民本,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固,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今年,宜君縣深入實施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加快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方向,依托大唐種業大力發展玉米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托管種植,全力推進玉米全產業鏈建設。玉米播種面積41萬畝以上,大豆玉米復合種植6200畝,預計玉米總產可達23萬噸。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2萬畝,產值提升190萬元。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田畝產突破1000公斤,刷新了我省渭北旱地春玉米最高紀錄,被省政府評為“全省糧食生產激勵縣”。全面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保護底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4萬畝,為糧食安全“國家戰略”貢獻“宜君力量”。充實了“米袋子”,宜君縣沒有忘了“菜籃子”,今年發展食用菌300萬袋以上,高山冷涼和設施蔬菜1.2萬畝以上,產量達到3萬噸,菌菜產值達到2億元。
農民富 產業振興添活力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宜君縣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托獨特的氣候優勢,大力培育壯大蘋果、玉米、核桃等傳統產業,依靠阿里集團、陜西康莊等企業,推進玉米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發展,集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為讓產業興起來、資源活起來,宜君縣謀篇布局,出臺了特色產業獎勵扶持辦法,對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品牌打造、產業鏈建設等產業鏈發展的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支持,引導經營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產業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統籌推進生豬、肉牛肉羊、食用菌、綠色蔬菜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綠色生態農業循環發展示范區建設。2022年,全縣生豬存欄6萬頭,肉牛存欄近三千頭,肉羊存欄2.1萬只。堅持把蘋果作為“首位產業”,按照“新品種、新砧木、新模式”要求,采取“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提升種苗繁育能力,打造矮砧密植基地,補齊倉儲冷鏈短板,塑造宜君蘋果品牌。累計整合縣級財政資金57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1.2億元,新建矮砧密植基地1.38萬畝,其中2個千畝以上縣級示范園、10個百畝以上鎮級示范園;形成了4家果品加工企業、19家冷鏈倉儲物流企業。全縣蘋果總面積達13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7億元,果農人均增收1.2萬元。建成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200畝,千畝以上中藥材基地5個、示范基地10個、產地收儲加工基地10個。發展川道地中藥材9.6萬畝、野生中藥材面積20萬畝,中藥材加工廠進入試運營。
樹品牌 開啟農業新引擎
宜君縣緊緊圍繞蘋果、玉米、核桃、中藥材等主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這個關鍵,以實施農業品牌提升助推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業品牌創建成效凸顯。全縣建設9個綠色食品基地,擬認證綠色食品8個,有機食品1個,玉米、黨參、核桃登記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85家農產品(中藥材)納入追溯平臺,18家企業“碼證合一”,開具20335張承諾達標合格證,帶證上市農產品3591噸。宜君蘋果、玉米糝、香梨先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讓宜君的農特產品也有了“身份證”。如今,消費者提起宜君的蘋果、核桃、玉米都是贊不絕口,這些由消費者的味覺得到的贊譽與宜君政府多年來的擔當作為分不開。
育龍頭 內培外引促增收
宜君以村“兩委”成功換屆為契機,大力拓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和引導村集體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經濟、服務經濟、物業經濟和混合經營,培育了以偏橋、三丈河、湫溝為首的集體經濟強村,引進了以陜果集團、新六科技、陜西益發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等為首的大企業,帶動村集體發展經濟,使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示范、引領、帶動農業發展、農村靚麗、農民富裕的有力引擎。2022年成功申報5個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級示范社,省18家級示范家庭農場。2022年,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注入整合資金1371萬元,打造了淌泥河、十里鋪、雷聲等一批“三變”改革示范村。成功入選“2022年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省級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臺應用試點縣”。
農村靚,魅力家鄉增引力
走進五里鎮郭寨村,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通村通組路寬闊整潔,幢幢房舍鱗次櫛比,村民房前屋后綠樹成蔭,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優美畫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年回來我們村都有很大變化,越來越美了!”這是假期回家大學生普遍的感慨。
宜君縣大力開展“為民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進一步健全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力改善村容村貌,助力鄉村“顏值”再提升,以“家園美”引領帶動“家業興”。2022年新建衛生廁所1200個,公廁10座,積極推進衛生廁所管護站建設,全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1.8%。建成6座生活污水處理站,38座生態澇池,全縣所有鎮區實現了美好亮化,全面完成12個示范樣板村、9個重點達標村、11個干凈整潔村年度創建任務。探索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14331、3331工作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1135模式,建設秀美鄉村、打造幸福家園1371工作機制、美麗宜居鄉村1312工作法等先進經驗。
美麗家鄉的巨變成了筑巢引鳳的引子,美麗鄉村“望山、見水、有鄉愁”,大家鼓起了錢袋子,過上了好日子……,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培育培養下,像譚戰、李剛、徐龍剛、張勇、姚明強、安啟濤、黃泰華、宋振西這樣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對發展農業有著堅定信念的返鄉青年、種養殖大戶還有很多,他們扎根田地、深耕勞作,緊盯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巧用科學化、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為鄉村振興賦能,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一連串的數據,一份份捷報,擘畫了宜君農業發展激蕩人心的美好前景,希望的田野猶如磁石,吸引了越來越多人扎根鄉村、服務“三農”,邁向鄉村振興之路的康莊大道上。田疇似錦,沃野生金,宜君,繪就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