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農業生產目前由50~70歲的勞動力人口在支撐,由于沒有新增農業勞動人口加入,中國農業已經處于不可維持狀態。造成沒有新增農業勞動人口的因素如下:
一、社會保障體系
50歲以下農村戶籍居民必然考慮未來養老問題,在農村純粹務農沒有辦法加入社會養老體系。
二、農產品價格因素
由于工業化生豬養殖大幅度降低糧食消耗量,農民養豬已經沒有任何成本優勢,農民收入重要來源已經喪失。一斤稻谷趕不上一瓶礦泉水價格,農民不能靠主糧種植取得收入來源。高價值農產品需要現代農業技術,現有農業勞動人口所處年齡已經沒有學習能力。
三、醫療資源集中于城市
已經在城市買房的農民工,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務農,那里沒有他們所需要的城市醫療資源,還未買房的農民工也必須考慮未來進入老齡后的醫療問題。
四、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
過去20年鄉鎮高中考上清北名校不是什么新聞,而如今即便縣城高中能考上985就算不錯。對比各省國家級重點高中的分布與高考成績單,農民考慮子女教育問題,沒辦法選擇呆在農村。
五、多數農業地區不能就近解決就業
自古以來,農民身份以外還有木匠、泥瓦匠、郎中、風水師等多重職業身份,和如今的農民工從文化屬性上看,沒有區別。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南北差異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因素,農民沒辦法就近解決就業問題,必須遠走他鄉。年齡大的農民工多數考慮城市安家,新一代的農民工也沒有時間機會學習農業生產技能。
六、全球化因素
中國加入WTO初期,人口紅利主要集中于農業生產勞動人口,農村戶籍人口普遍具有農業生產勞動技能,和如今正好相反,45歲以下農村戶籍人口普遍不具備農業生產技能。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初期,由于巨大人口紅利,在農業條款對工業條款作出讓步下,依然可以抵御國際農產品競爭。多年過后,人口自然衰老讓紅利喪失。條款中不利因素也逐漸顯現,農產品價格沒辦法通過國內政策調節。國內糧食安全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全球化下,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個部分,不可能獨善其身于世界糧食安全體系以外。再由于中國人口體量巨大,潛在風險特別巨大。所以,中國農業人口危機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社會問題。
而我們的農業經濟相關專家及理論構建體系,嚴重忽視農業人口老齡化這一現實危機,沒有給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們以合理的建議與符合農業生產現實的理論依據。所以,未來會導致什么后果很難預料。
一、中國農業生產會不會因為人口因素突然進入崩潰狀態?
計劃生育政策與改革開放出生人口與農業生產勞動人口斷層年齡一致,78年出生進入勞動年齡又恰遇中國加入世貿。當今中國社會的這種奇特年齡結構斷層,沒有歷史事件可以參考,沒有他國類似事件可以參考。所以沒人提,也沒有人重視,會發生什么屬于未知。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農業生產勞動技能不是三兩天可以學會的,需要一個漫長周期。如果出現農業生產崩潰狀態,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挽回。
二、現有農業人口老齡化,讓中國沒有抵御國際糧食安全問題的能力。
出現能源危機,會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出現極端氣候,會導致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出現國際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可以導致世界糧食貿易規則。
面對這些危機,讓一群老人去挽救危機是不太現實的。沒有擁有農業生產技能的人口儲備,面對危機毫無招架之力。
三、農業機械不能解決農業人口危機
按照中國農業生產環境,能實施大型機械化作業的農業區域有限。眾多中國農業地區適合微耕機械,目前微耕機械的普及率并不高,而中國微耕機械相關企業的生存狀態更不理想。一群老人讓他們掌握微耕機械使用很為難,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微耕機械的推廣與應用。
中國農業人口老齡化危機,會不會導致農業生產在未來崩潰,會不會導致未來出現糧食安全問題。需要農業經濟學術界正視中國農業人口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理論構建體系。需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關注,也需要社會及廣大農民兄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