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玉米抽雄吐絲,經過雨水的澆灌更顯青翠茁壯,廣袤的黑土地煥發著盎然生機。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專程到梨樹縣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語重心長地說:“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讓梨樹縣堅定了信心、增添了力量。兩年來,梨樹縣不負總書記囑托,努力出經驗、蹚路子、走在前、做表率,黑土地保護利用取得驕人成績。2021年,梨樹示范基地玉米畝產達到1077公斤,創東北地區高產紀錄。2022年,吉林省優化提升“梨樹模式”,46個縣(市、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穩居全國首位。
“梨樹模式”提檔升級 耕地質量顯著提升
“兩年來,黑土地保護已經形成全社會共識。‘梨樹模式’由2020年在全縣推廣150萬畝,到2021年232萬畝,再到今年280萬畝,一年一個新臺階,實現跨越式發展。”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自豪地說。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五強縣之一的梨樹縣,正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2021年,梨樹縣率先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單元,全程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作用,整縣推進實施“梨樹模式”。
“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政府主導,糧貿、金融、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一體的生產格局,做到規模連片、規范行距、智慧種植、產銷統籌,率先實現現代農業標準化、機制化、信息化和契約化。”王貴滿介紹,去年全縣完成了14個單元建設,今年計劃達到22個單元建設。
從2007年到2022年,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面向全國推廣,如今,“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墑、節本增效的綜合代名詞,積淀了漸漸“黑”起來的農田和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者。
“我這700多公頃地全部采用‘梨樹模式’,秸稈粉碎爛了之后地不干,通透性好,抗倒性強,防病蟲草害,1公頃地能打糧2.4萬斤,節約成本1200元。”談及過去,梨樹縣康平街道八里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盧偉望著壟間腐爛的秸稈,腳踩松軟的黑土地感慨道,以前這地硬邦邦的,用手摳到兩厘米都費勁,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鏟子下去,還能看到好多蚯蚓。
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兩年來,吉林省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黑土地保護領導小組,頒布實施了全國首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全國第一個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設立了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院士工作站,確定了每年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連續舉辦七屆“梨樹黑土地論壇”,全力以赴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農機農藝高效融合 黑土糧倉永續利用
從黑土地保護談到科技興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專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兩年來,“梨樹模式”不斷創新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模式,以科技為支撐,率先在東北黑土區實現了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
2021年,梨樹縣與中科院合作,高質量完成了萬畝“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梨樹示范區建設任務;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行動;成立了梨樹縣農科院,圍繞種子、農機、農技進行科技攻關,持續提升“梨樹模式”的創新性、示范性、引領性。
今年,“梨樹模式”在原有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玉米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玉米秸稈覆蓋原壟種植和玉米秸稈高留茬壟側栽培4種保護性耕作模式基礎上,結合“秸稈變肉”工程,融入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模式,打造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2梨樹模式”升級版。
“過去農民種一季玉米,地要反復整、壓4次,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掠奪性開發,破壞了黑土層結構。”王貴滿說,今年,他們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研發生產出一款在秸稈覆蓋地表條件下完成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工序一次作業的新型免耕播種機,在保護性耕作關鍵機具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走進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一排排現代化大型農機具引人注目。“這是玉米聯合收割機,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收集裝車;這是無人植保機,用來除草和田間防蟲……”盧偉指著自家“寶貝”對記者逐一介紹,這60臺套農機具覆蓋玉米從種到收各個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打開手機,指尖輕觸,盧偉調出了一幅新型免耕播種機春耕作業軌跡圖,對記者說:“有了這張圖,待到秋收時節,農機就能按照春耕時的軌跡收割玉米了。”在合作社駐點開展科研的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為農機安裝了無人駕駛系統,具有精準播種、自動收割等多項功能,實現遠程遙控。
兩年來,吉林省啟動了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保護性耕作作業監測,免耕播種機安裝實時監測設備并同步上傳,固化保護性耕作地理坐標,實現全省統一管理。目前,全省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到3.5萬臺。
“現在農業發展模式逐步從‘機械化’過渡到‘智能化’,變成‘智慧農業’‘指尖農業’,新農民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生產活動。”王貴滿信心滿滿地說。
記者手記: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飯碗田”。
兩年來,梨樹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不斷增加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科技含量,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趨勢實現了逆轉。
我們欣喜地看到,秸稈全部還田地塊,每平方米蚯蚓數量約60至100條,是常規耕作的十多倍。秸稈覆蓋在地表,減少水分蒸發和升騰,相當于增加40至50毫米降水,平均可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每公頃可減少風蝕量800多噸,節約成本約1000至1400元,平均增加產量5%至10%。
從“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吉林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怎樣用可持續的觀念來看待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協調好“用地”與“養地”的辯證關系,“梨樹模式”為我國黑土地保護貢獻了“吉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