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3月20日發表社論稱,臺灣農業困境癥結在政治。
社論稱,就在農村衰頹、農民凋零、農業面臨存續危機,而臺當局農業主管部門卻連一個缺蛋問題都束手無策之際,“中研院”遴聘多位院士與跨領域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歷經數年研議,適時公布了《農業政策建議書2.0》,提供當局決策及研擬執行方案參考。政策建議書公布后,專家只一句話就說破解決臺灣地區農業問題的關鍵:擺脫政治介入及政治考慮,才能真正發展農業。
“中研院”研究團隊針對臺灣地區農業發展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困境,深入思考農地利用、農食產業、生態環保、醫療照護,以及農業科技、教育、金融、人力等議題,提出八大政策方向,以奠定下一代農村發展的永續基礎。
然而,專家卻指出,“中研院”的八大解方幾乎沒有亮點,因為很多問題農業主管部門都了解并擬有相關辦法,但礙于政治考慮,無法讓農業回歸真正的發展方式。換言之,農業問題的癥結,仍在政治。
社論指出,政治影響農業發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農地流失與破碎化。“中研院”指出,在不同部門競爭土地使用、農地工廠與農舍等蠶食鯨吞下,近40年來農地面積減少約一半,令人膽戰心驚。各地方在土地規劃中,卻還想把農業用地從平地轉移到山坡地,這將導致良田減少,增加坡地災害。
但臺內部事務主管部門強調,土地功能分區劃設條件,是經會商農業主管部門等確認后才納入全島土地計劃規范,再由地方劃設,不會影響糧食安全或造成坡地災害。內部事務管理部門貌似誠懇,愿將建議納入參考,但面對土地破壞,其實是一否認、二推脫、三擺爛;而面對“令人膽戰心驚”的農地流失,當局農業主管部門居然蒙著頭不吭一聲。
社論稱,另一個沉疴是農地遍布工廠與農舍。對于這個備受爭議與詬病的不當農地利用問題,“中研院”似乎有點放棄希望,認為涉及糾結的法律問題,“尚需進一步解方”。但蔡當局只是想方設法讓農地工廠就地合法化,根本無心無力監管,因此納管期限將屆,出現許多新增建或擴建的違章工廠,甚至混雜著中高污染行業的工廠。顯然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的審核虛有其表,環保主管部門也把頭埋進沙里,農業主管部門面對農地破碎與污染,更是早就繳械了。
“中研院”沒有提到農村與農地正面臨著光電的新威脅。近年來蔡當局急著填補錯誤能源政策造成的缺電黑洞,放任“假種田真種電、假養魚真賣電”,光電大量吞噬農地,沖擊農漁村生態與風貌,綠金甚至打造了黑金新故鄉,農業主管部門難辭其咎。
社論指出,另外,“中研院”直指當局長年為應付短期的政治目標,不斷提出殘補式政策,加深農民對當局計劃補貼和福利傳送的依賴,阻礙農業轉型,不利于農業發展。然而,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陳吉仲的政策只有大撒幣一招。如按“中研院”建議,以發展促進策略取代殘補式手段,陳吉仲怎么安撫農民?以農業保險取代天災補助津貼,農業主管部門怎么收買農民?讓老農津貼回歸年金制度,蔡當局怎么大內宣?而以網絡連接的小區發展模式取代個別補貼式發展的計劃模式,民進黨又怎么綁樁(即以資源換取選票———本網注)?
社論稱,其實“中研院”的政策建議書對當前農業問題的總結堪稱全面,對政策方向的建議也很具體,但對農業備受政治介入與干擾,只點到為止,對當局怠職、輕縱或政策惡果的責任,也多隱而未提。然而,政治枷鎖沒有解開,八大解方恐怕還是淪為空談。如果說許多農業問題的根源都在政治,那么這幾年臺灣地區農業發展深陷困境,更大的問題就出在陳吉仲,以及對其無限寵溺的蔡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