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怎樣種地”一直困擾著農業發展,如何破解這個“兩難問題”?近年來,句容市寶華鎮倉頭村強民稻米專業合作社在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扶持下,極探索“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新方式,延伸“一條龍”農機服務鏈,拓展“一站式”綜合農事服務,開辟了地方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運作、機械化服務”的發展新路徑,作出了解難題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示范。
“去年又從農戶手里流轉了50畝地,種植規模擴大到180畝,我估算了一下,一年下來毛收入得有個50多萬。現在我是越干越有勁、越干越有信心,我可以干到80歲。”“文學家庭農場”場主陶學文做夢也沒想到,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不僅成了村里的“種糧達人”,而且圓了自己的新型職業農民夢。
陶學文原是句容市寶華鎮倉頭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年輕時像村里的其他男勞力一樣常年在打零工,自家的幾畝田地要么撂荒,要么租給別人種。隨著年齡的增長,打工干不動,工作也難找,年過半百的他只好又回村打拼。在句容農機部門和倉頭村委的支持下,陶學文開辦了“文學家庭農場”。陶學文種地的這股干勁和信心,源自他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后盾——句容市寶華鎮倉頭村強民稻米專業合作社。
據了解,寶華鎮倉頭村強民稻米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由村兩委創辦,采用“村社合作”運營模式。村委干部到合作社交叉任職占60%以上,村書記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干部既是股東也是理事、監事成員,每個村干部入股12-15萬元不等,入股村民是社員,每個村民入股2-5萬元不等,注入合作社股金池300萬元,這為倉頭村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提供了資金保障。
創新就是生產力,產業持之以強,村民賴之以富。今年6月份,在句容農機部門的全程指導下,合作社新建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建有2700多平方米的“兩庫兩間兩室兩中心”和1條標準化糧食烘干、儲藏、精米加工包裝生產線,擁有水稻生產耕、種、防、收完整的機構設備。據了解,合作社已承包(流轉)土地面積達1100畝,農機年累計作業面積達26000畝,全程機械化及綜合農事服務年收入300多萬元。
陶學文則是享受到這場改革紅利的第一批農民之一。在創業之初,他缺少資金購買農機,合作社一把頭給他提供了幾萬元的現金,并為他貸款作擔保;不會育秧,合作社給他提供優質秧苗,并手把手指導育秧技術;農機損壞修不了,合作社就提供上門維修服務。截至目前,他的農場現有vp6高速插秧機2臺,育秧流水線一套,高地隙植保一臺,75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二臺。“魚漁并授,扶志更扶智”。在倉頭村,像陶學文這樣的農民,在合作社的幫扶下走上致富道路的,不在少數。
村民樊幫開得知他在部隊學過開車,合作社便“人盡其才”,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給他謀了一個開拖拉機的“美差”。“土地有租金、入股有分紅,再加上開車勞務費,一年收入五六萬塊錢,還能照顧到家里,比在外打工強多了。”樊幫開給自己算了一筆賬。來自安徽阜陽的90后研究生李中華,跟隨導師在南京農業大學與合作社共建的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做了3年研究,畢業后就留在了基地工作。“這里土地、機械、人工等配套齊全,具備做科研試驗的所有條件,我打算扎根倉頭,把所學所得應用到生產實踐上,做一名新型現代農民。”李中華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信息滿滿。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如今的倉頭村,在合作社這棵梧桐樹的招引下,聚集了資金、人才和技術。為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生產價值、保障土地收益最大化,合作社蹚出一條農機社會化服務全覆蓋、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子,已示范帶動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輻射1700個農戶,推廣服務面積達11037畝,農戶的收入平均遞增達15%。2020年,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達10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村集體總收入達150萬元。
“我們深入實施‘學亞夫、做亞夫—把成績寫在大地上’先鋒行動,加大對農機社會化服務新主體、新模式、新業態的指導支持力度,以實際行動踐行‘亞夫精神’,把成績寫在大地上,持續講好句容‘鄉村振興’故事。”句容農業機械管理科科長吳亞云說。
倉頭村是句容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成效的一個縮影。談及句容農機未來規劃發展,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擬建設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4個、市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5個、特色農業機械示范基地9個、智能農機裝備應用示范基地1個,逐步形成配套齊全、全程作業、服務全面、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助力全市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