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蘭州市紅古區積極行動,以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圍繞糧食種植、產業培育、人居環境和鄉村治理,提前謀劃,穩妥有序推動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確保全區農業穩產保供和穩定發展。
糧食種植增面提量保住底線
紅古區作為蘭州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但在糧食產量中仍以“穩”當頭,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目前,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6萬畝(其中:小麥0.3萬畝、玉米1.3萬畝),總產量達0.52萬噸;蔬菜播種面積達9萬畝以上,產量達到22萬噸;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萬畝、千畝“壽光”設施農業4200畝。
2022年,紅古區將以建設平安產業強鎮、花莊農業興鎮、紅古農旅旺鎮為契機,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產業發展為載體,加快創建省級現代蔬菜產業園,新改擴建千畝精細蔬菜、云澤牛羊規模養殖等標準化基地6個,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6000畝,新增設施農業500畝,持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總產量穩定在0.5萬噸以上,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以上,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9萬畝以上。
產業培育增點延鏈鼓足底氣
如何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紅古區通過擴大產業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構建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加大產業融合,創新多元就業平臺。今年,紅古區將在培育壯大15家省市級龍頭企業、15家國家和省市級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24家規模化養殖場、13個家庭農場、55家發展農資經營門店的前提下,繼續加大農業產業培育,以省級5萬畝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蘭州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萬畝育苗基地為依托,構建以精細蔬菜、優質果品、高效養殖、牧草花卉、農產品“產儲供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在農業產業“點”“線”“面”上持續發力,深入實施農業園區建設、特色產業壯大、川臺一體開發、鄉村工匠培育四大工程,走出一條精致高端、綠色循環、農旅融合的發展新路子,打造以精細蔬菜、優質果品、生態糧食為主體的沿湟、109國道沿線、青藏鐵路沿線川地農業產業帶3個。
同時,以47個坪臺地為依托,按照“突出坪臺地產業發展,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的思路,著力發展以鄉村民俗、自然生態、休閑觀光等為主題的“一坪一特色、一臺一產業”特色休閑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率達60%以上。
人居環境整亂治臟擦亮底色
下一步,紅古區將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積極構建區、鎮街、村社、保潔員“四級”農村網格長模式,進一步穩妥推進鄉村發展建設,改進和完善鄉村治理,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重點改造提升農村公路20公里,完成清潔取暖及戶廁改造2200戶,打造鄉村建設示范村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2個。
在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以109國道沿線、沉陷區和面山為重點,加快推進尾菜秸稈、廢舊農膜和畜禽養殖糞污回收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尾菜、秸稈、廢舊農膜、畜禽糞污回收處理率和資源化利用率均達到95%以上。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繼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行動,農村生活垃圾整治、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老舊“空心房”拆除、房前屋后填埋率、破舊房屋修葺率均達到100%。
鄉村治理破舊立新厚植底蘊
“通過‘新時代最美鄉賢’評選活動、‘婚嫁新風進萬家’等教育實踐活動,目前,抵制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崇尚文明、誠實守信新風尚已蔚然成風。”紅古鎮黨委書記王致強介紹說,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妥善解決農村矛盾糾紛,維護好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并將積極發揮3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56個紅白理事會和各鎮街、村社黨員干部的作用,將鄉村治理工作與農業農村工作實際相結合,有效打通鄉村治理、服務群眾、文明傳播“最后一公里”。以7個鎮街道的34個行政村移風易俗先行示范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完善“一約四會”,設置一套操作流程,制訂一套酒席菜單,抓住文化禮堂這一突破口,遏制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破除陳舊陋習,引導農村移風易俗,加快構建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弘揚社會正能量,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