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新品種新技術助力農業豐產豐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2021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并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抓實抓細鄉村振興重點任務,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優質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眼下雖處農閑時節,而在普蘭店區四平街道顧家村400多個櫻桃大棚里,美麗的櫻桃樹花開正旺,再有兩個多月時間,這里的設施櫻桃將陸續上市,并為當地果農帶來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顧家村地處丘陵地帶,早些年,這里種植的多是些老舊果樹,產量低、效益差,曾是遠近有名的窮村。在政府做大做強優質特色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很多村民挖去產能低效的老果樹,陸續蓋起了櫻桃大棚。目前,大櫻桃已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
顧家村的變遷是大連市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市緊緊圍繞“提質增效”這一核心,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推動漁業、水果、畜牧等優勢產業走向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道路。
在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同時,我市因地制宜,積極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扎實推進現代果業發展,扶持和引導水果生產向規模化、特色化、設施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大櫻桃、蘋果、桃、草莓、藍莓產業在大連不斷壯大,“五朵金花”全面綻放之勢已然形成。大櫻桃、蘋果、桃、草莓、藍莓面積分別為35萬畝、52.8萬畝、34.5萬畝、12萬畝和2.13萬畝;產量分別為26萬噸、75.7萬噸、45.3萬噸、11.7萬噸和1.6萬噸。
政策層面,不僅出臺30多項扶持政策,還積極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推動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資源向特色農業集聚,在各級政府資金、政策的支持以及較高的經濟效益驅動下,農民發展果業的熱情空前高漲。先后組織制(修)訂《大櫻桃日光溫室生產技術規程》等技術規程10余項,篩選、整理國家、行業標準20余項,形成了以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為主體的產品生產標準體系。推廣果園生草、防風網、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提質增效技術20余項,應用優型節能日光溫室、硫磺熏蒸器、防風網等新設施、新裝備10多種,不斷提升果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樹種結構和品種結構調整步伐,市場好、效益高的特色品種成為發展主攻方向,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0%以上。
經過連續多年改革實踐,大連水果種植面積已達142萬畝,產量174萬噸,產值160億元,水果總體生產規模居全省首位,做大做強的大連水果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和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海洋牧場建設是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市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將其納入科技重大專項、引進人才計劃等支持重點。目前,大連市海洋牧場面積達500萬畝,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2處,位居全國首位。通過海洋牧場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區內海洋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經濟品種產量提高20%以上,海洋資源的恢復達到了預期效果,大大增強了海洋牧場發展后勁。
大連市還把增殖放流作為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期間,投入資金2億多元,累計放流各類苗種150億尾以上,放流規模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增加捕撈漁民收入約20億元,直接投入產出比達1:10以上。
優質的海洋生物種質資源是海洋牧場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十三五”期間,大連市先后投入以獎代補資金200萬元用于水產原良種場創建及水產新品種認定獎勵,已建成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4家,省級水產原良種場26家,通過國家認定新品種6個,有效奠定大連市海洋牧場種業基礎。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畜禽養殖、動物防疫和加工流通體系,高標準推進畜牧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強畜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畜禽產品消費需求。目前,大連已培育包括“韓偉”在內的40家畜牧產業龍頭企業,一批全國知名品牌,如“金字塔”豬肉、“姐妹廚房”“欣城”肉雞、“咯咯噠”“洪家”雞蛋 、“三寰”“心樂”牛奶等,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畜牧業已經成為大連市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全市肉蛋奶總產量116.5萬噸,畜牧業產值216.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23%。
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不僅可以極大地改善群眾出行條件,還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莊河市蘭店鄉石山村黨總支書記孫永壯告訴記者,過去三年來,石山村已完成全村10個自然屯硬化面積30000余平方米,其中,2021年完成13000余平方米,極大改善了石山村群眾的交通狀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有序實施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據統計,我市村內道路硬化總需求量為7800萬平方米,截至“十三五”期末,已建設完成3800萬平方米,仍有約4000萬平方米缺口。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推動,計劃“十四五”期間實施村內道路硬化2000萬平方米,逐步解決農民群眾出行不便問題,其中,2021年決定投資4億元,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工程400萬平方米,列入大連市15項重點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2021年實施村內道路硬化400萬平方米”任務已全部完成,進一步解決了農民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全市5個涉農區市縣、75個鄉鎮、325個村的26.2萬農民群眾直接受益。
小廁所關系大民生。近年來,我市把農村廁所革命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推進各項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切實把農村改廁建成農民群眾滿意受益的放心工程。2019年至2020年,累計實施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28.1萬座,農村如廁環境、衛生水平明顯提升,96.3萬農民群眾直接受益。牢固樹立“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年初以來,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我市成立農村改廁問題排查整改專項工作組,采取查閱檔案、現場查驗等方式,進村入戶,逐戶逐座開展摸排,確保情況明、底數清、不留死角。對照“不能用、不好用、不愿用、不會用”四類問題,持續開展四輪排查整改工作,累計排查問題廁所9325座。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廁所,按照“不漏一戶、建立臺賬、一廁一案、清零銷號”的要求,建立問題臺賬,制定整改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
為鞏固和拓展農村改廁成果,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聯合制訂出臺了《大連市關于建立健全農村廁所管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從今年開始,將包括39.9萬座使用財政資金改造在內的符合無害化管護標準的農廁全部納入后續管護范圍,確保實現“壞了有人修、滿了及時掏、糞污有去處”的長期運維管護目標。按照指導意見,我市將2009年至2020年使用財政資金改造的399568座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以及農戶自建、有管護申請且符合無害化衛生標準的戶廁,一并納入后續管護范圍。“十四五”期間,市級財政每年統籌利用中央、省、市相關資金2000萬元,對農村戶廁后續管護進行獎補,引導和支持縣級政府做好管護工作。并探索建立村民主體、政府引導、財政補貼、社會投入相結合的改廁后續管護長效機制。
同時,繼續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組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市農村累計出動人員42.3萬人次,車輛4.6萬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2.5萬噸、“三堆”1.8萬個,村莊環境顯著改善。
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增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切實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農民收入連續增長。2021年,預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700元,同比增長10%左右。
“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脫貧攻堅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推進農村扶貧攻堅工作。到2020年底,全市128個低收入村全部退出摘帽,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精神,加強鄉村振興系統建設,持續實施低收入村產業扶持政策,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制定出臺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設立5年銜接過渡期,保持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實施原低收入村產業扶持政策,投入7100萬元實施產業發展鞏固提升項目,同去年相比扶持力度不減;投入5430萬元扶持5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進一步擴大農村醫療救助范圍,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我市現有農村低保對象全部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由540元增加至580元,增幅7%,超過省定標準。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提升促進農村特別是低收入村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推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極大促進了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我市以扶持集體經濟“空殼村”和薄弱村為主,2019年扶持壯大集體經濟181個村,2020年扶持壯大集體經濟114個村。按照市級對每個“空殼村”補助50萬元、薄弱村等其他村補助45萬元的標準,縣級對薄弱村等其他村每村配套投入5萬元,累計投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1.7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2700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25億元,市管黨費投入1500萬元,引導村黨組織、村民、企業等投入社會資金500余萬元。全市扶持的295個村中,已有231個村集體經濟項目產生收益,收益總額達796萬元,受益農村人口68萬人,全市239個“空殼村”全部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