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步入“數字化”新時代。“數字化”技術目前已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并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在新農業發展的當下,打破技術壁壘,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是近年來的社會焦點話題。對此,博創聯動CEO陶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暢談數字化在農業領域的創新運用。
在采訪中,博創聯動陶偉認為:“數字化在很久以前就從各方面滲入了農業領域。物聯網和智能傳感器為部分農民提供了富有價值的信息,包括土壤濕度、營養水平、產品儲存溫度、以及農業設備狀態等信息。無人操作設備通過與衛星圖像相結合,自動施用化肥并向農民的移動計算機傳遞營養信息。新一代數字技術為解構和重塑傳統農業發展范式提供全新的發展邏輯,也為我國智慧農業(3.440, 0.02, 0.58%)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此外,博創聯動陶偉還表示,現代農業較發達的國家,大型農機裝備智能化程度已較高,很好地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我國農機裝備量大,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通過智能化改造,將機器人(9.840, 0.13, 1.34%)的自動控制和遠程聯網等技術,應用于農機裝備,把農機變成智能聯網機器人,能很好地保證作業效率和生產的標準化,一方面可以解決進口設備“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效率。
陶偉告訴記者,以我國的機械制造、智能化系統開發和電子零部件生產能力,完全可以制造出在全球范圍有競爭力的高端農機。通過加裝北斗導航和傳感器、液壓裝置等零部件,博創聯動已讓大型農機在許多場景中可以實現自動駕駛和自動作業。陶偉舉例道,新疆采棉產業是國內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產業,而高端采棉機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價格居高不下。經過對采棉機智能化改造,加上了高端智能控制系統之后,可以實現智能行走模式和自動流程的采包一體化,棉花直接變成棉包,不僅省去了拖車、打垛機等配套機械和人員,而且不用停機卸貨,作業效率更是相當于上千個人工。去年,受疫情影響,廣西崇左400萬畝甘蔗一度無人砍收,應用了專研改裝后的智能化甘蔗收割機,在實際作業過程中,一臺機器大概相當于130個傳統工人的工作量,解了崇左的燃眉之急——像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據了解,博創聯動于近日參加了青島舉行的2021國際農機展,全面展示了其在農機機械智能化領域的最新應用。
一直以來,博創聯動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借助數字化技術積極轉型升級,敢于打破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推出更多先進的智能農機、智慧農業發展解決方案等核心產品,通過創新科技助推農業發展。博創聯動陶偉指出:“未來,博創聯動將不斷升級數字裝備,加強業務環節數字化轉型,構建良好的數字生態和環境,持續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