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的農機購置補貼,到今年已經是17個年頭了。在這17年的農機補貼過程中,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率取得了很高的提升。各地的農業機械保有量也有了大幅的提升,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水平,對于糧食的產量起到了提高的作用。
同時由于這么多年農機補貼的持續進行,使很多地方的農機生產廠家如雨后春筍。加上農機生產的門檻不高,很多農機企業原來根本就不是做農機的。有一些原來生產三輪車,甚至是摩托車的廠家都開始轉型做農業機械。
目前在農機行業,只是拖拉機一個種類就有200多家企業和牌子。相對于全球其他地區的農機品牌來講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國內的農機品牌就占到了全球農機品牌的95%以上。
農機補貼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這么多年下來,小編總結了一下有三個問題,也就是三個補貼的不足之處。
第一點:農機補貼帶來的經濟問題,由于農機補貼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分配,有些農機廠家、經銷商往往和一些主管部門就有了不合理的瓜葛。這點在各地經常有發生和報道,就不贅述了。
第二點:補貼為王
很多農機生產廠家為了獲得更高的補貼,把心思花在了如何鉆政策空子上,如何獲得更高的補貼歸檔,對于產品的研發和測試等,基本忽略。
比如說大頭拖拉機、大馬拉小車的現象,這兩年在農機行業屢見不鮮。原來的1204拖拉機,居然能當成了1804甚至2004在賣,這恐怕嚴重違背了農業補貼的初衷。
第三點:造成了農機用戶的不良習慣
這個是得益于農機補貼的刺激,原來可以用80馬力拖拉機干的活,現在由于補貼額度的原因,非要買一個120馬力,甚至160馬力的拖拉機進行干活。造成了農機的浪費,機械化能力的浪費,這恐怕也違背了農機補貼的初衷。
當然,我們的農機主管部門也一直在為農機補貼做著監督和改善。比如說最近的一K值的要求,就是為了減少和避免大頭拖拉機帶來的問題。
不過,目前很多地方、省份采取的主要規避方法是設定一個固定的K值要求,一刀切的這個方法就會導致農機的適應性問題。比如說某省公布的補貼初稿是拖拉機K值需要達到43以上,這就要求拖拉機需要達到比較高的重量;對北部的深松牽引作業很有幫助,但是南部的一些水田種植區域,這類高K值的拖拉機能用得上嗎?我想是不行的。
因此,如果往前面幾年看,在沒有農機補貼的情況下,農業機器是怎么發展的?我想主要靠著三點:第一:貨真價實的質量,第二:良好的售后服務,第三:優秀的產品適用性。
讓農機手、用戶作為市場的選擇者,他們的需求和對應的選擇,才是推動農業機械化前進的正確方向。而不是通過農機補貼的強制干預和調整、管控農機的發展。
話又說回來,如果說取消農機補貼,讓所有農機品牌實打實地來拼一下,估計很多農機廠家,尤其是國產一些雜牌的拼裝廠家,可能就要哭了。因為在沒有了農機補貼的光輝下下,將會很快退去市場,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人會選擇他們的拖拉機。
反觀洋農機,多數產品是質量有保障,更貨真價實,將更受到農機手們理智的青睞,因此若取消了農機補貼,洋農機會樂開了花,國產農機將一片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