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冬小麥播種時節,10月28日,在湯陰縣任固鎮孟莊村的田地里,機器聲隆隆作響,一臺裝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小麥等深勻播機正按照預先設定的線路在田間來回穿梭,一粒粒小麥種子被陸續播撒進地里。
“農機+北斗”讓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一幅科技助農的“秋播圖”在田野里鋪展開來。
“我們合作社專門學習了相關知識,為4臺拖拉機加裝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按照設定軌跡進行自動作業。以前每輛車每天播種150余畝地,現在每天可以播種250畝地。”農博偉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申國希介紹,相比傳統播種方式,小麥等深勻播機采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智能化排種器相結合技術,實現了寬窄行種植,增加了每畝種植株數,優化了作物布局;實時監控播種的深度、土壤濕度、作業路線、面積等,如果出現不合格作業,就會立即預警,還能有效避免重播和漏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記者看到,拖拉機的駕駛室內裝有觸控式液晶顯示屏,屏幕上,農機作業和田塊環境等一覽無余,只見農機手申雙慶正輕觸屏幕上的“自動”按鈕,等深勻播機便開始沿著設定好的路線行進。
“以前播種,我們生怕播行不直、接茬不準,每年播種時都在地里插上竹竿,作為直線參照物,兩只眼睛一盯一天,現在想想都發酸。如今方便多了,只需設置好作業數據,就可以保證農機精準筆直作業,每千米偏差不超過2厘米,我只要在掉頭和加種子的時候輕觸屏幕上的‘手動’按鈕,就可以輕松完成。”作為老農機手,申雙慶見證了農業生產智能化變更。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景曉告訴記者,“農機+北斗”讓農業生產智能化,省時省力又精準,高效又減損。過去傳統的種子按斤計量,變成現在的按顆粒計算,大大提高了播種質量,減少了種子的浪費。同時,寬窄行種植增加了每畝種植株數,土地利用率更高。
一旁的申國希接過話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合作社共流轉土地5500畝,用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播種冬小麥,較往年常規機械播種每畝地可節約麥種一兩公斤。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糧食豐產豐收的關鍵動力。近年來,我市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環保、先進智能農業機械,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