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待配階段的陶湖F1代母羊。
甘肅環縣,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驅車行駛在曲子鎮西溝村,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都能聽見羊舍傳出此起彼伏的咩咩聲。在這里,種草、養羊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2018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穩產保供“肉羊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和重大任務“優質高效肉羊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項目先后落地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由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牽頭,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環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肉羊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和新品種培育均取得新突破,環縣草羊產業愈發強勁,正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一攬子”技術方案解難題
“我們從選種、圈舍設計、飼料營養、精準飼養、雜交生產、疫病防控、羊肉加工保鮮、羊肉質量監測以及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全鏈條技術服務,推動草羊產業提質增效。”蘭州牧藥所研究員牛春娥說。
依托“肉羊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來自蘭州牧藥所、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料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7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所和9個創新團隊帶來了20多項技術,涵蓋了肉羊養殖的多個環節。
“種草養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養羊離不開牧草,優質牧草可以有效提高養羊效益。“過去環縣牧草品種是隴東苜蓿,產量、蛋白質含量比較低,當地急需適宜的牧草品種。”蘭州牧藥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培育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告訴記者。
針對這一問題,團隊選取了13個國家級牧草品種,在環縣7個鄉鎮開展了3年的種植試驗。通過生產性能對比,最終選取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中天1號”和“中天2號”紫花苜蓿作為主推品種,為環縣飼草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對環縣肉羊產業影響較大的是膿包病和綿羊肺腺瘤病。”蘭州牧藥所中獸醫與臨床科研團隊副研究員王貴波介紹,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消毒,羊膿包病發病率降低了71%;通過加強衛生消毒管理和應用中草藥治療,綿羊肺腺瘤病發病率被控制在22%以內。
為了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充分利用中國農科院的技術優勢,蜜蜂研究所資源昆蟲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團隊對環縣羊肉的特有風味進行挖掘;加工研究所肉品科學營養工程創新團隊利用梯次加工技術降低冷鮮羊肉的加工損耗,延長貨架期;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畜產品質量安全創新團隊建立了環縣羊肉的產地溯源和質量評價體系,為環縣羊羔肉品牌打造提供技術支撐,增強了環縣肉羊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團隊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當地肉羊良種化程度低,影響了技術的有效應用。”牛春娥表示,除了綜合性的養殖技術,優質的肉羊品種也至關重要。
優質肉羊新品種有突破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羊大國,羊存欄約3億只,但還不是養羊強國。優質肉用種羊主要依賴進口品種,嚴重制約了我國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蘭州牧藥所副研究員岳耀敬表示,過去,甘肅環縣肉羊缺乏好品種,專業化、商品化的肉羊生產未形成規模,區域和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優質高效肉羊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項目,由蘭州牧藥所牽頭,聯合創新團隊以及地方科技力量,成立了商業化“中環肉羊”育種委員會,培育舍飼專門化肉羊新品種“中環肉羊”。
在環縣山城鄉,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承擔著肉羊父本繁育制種和中環肉羊新品種培育任務。“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數字羊場,引進自動稱重分欄、B超監測和飼料轉化率測定等設施設備,所有羊只都建立了數字化和紙質系譜檔案,先后開展了繁殖、生長、肉質、飼料效率和抗病(肺炎)等5大表型測定,表型數據累計達到10萬條。”岳耀敬說。
除了基礎工作之外,項目團隊還研制了“中環肉羊”專用育種50K芯片,創立了兩階段基因組育種選擇方案,即羔羊出生后首先開展多羔基因FecB基因檢測,通過早期選擇加快肉羊高繁性狀選育;斷奶后再利用自主研發的“中環肉羊”專用育種50K芯片開展繁殖、生長等多性狀的基因組選擇,提升高效優質性狀選擇準確度,大大縮短選育進程。
蘭州牧藥所綿羊資源與育種團隊資深首席專家楊博輝表示,預計2024年“中環肉羊”將全面進入橫交固定階段,2026年橫交固定群體將達到8000只以上、獲批新品種中試,2028年至2030年申請新品種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