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高原的冬牧場上,牧民多瑞和她的羊群。
金黃色的草地延伸到群山頂上,山尖積雪與白云握手相擁,黑色牦牛和花白藏羊星星點點,冬日的甘南高原還未落雪,如此深沉又如此溫柔。
路邊牧草的葉子都已褪去,莖干上頂著穗子,密麻麻又毛茸茸的,微風過處,像是有人用手撫摸著地毯上的長絨。“這草長得真好呀!”同行的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副處長齊曉感嘆道。
草原的草長得更好了,離不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的實施。我國自2011年開始推行草原補獎政策,不斷加大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力度,確保12億畝草原實施了禁牧,26億畝草原實施了草畜平衡。在財政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等部門機構不斷強化信息化管理和監督檢查,保障了政策的順利實施。
草原補獎政策目前實施到了第三輪,是我國草原牧區投入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牧民受益最多的政策。近日,記者走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看到草原補獎政策給牧區牧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草長高了 生態美了
近幾年草原上有什么變化?“草變高了”“大夏河變清了”“狼變多了”,這是夏河縣牧民說得最多的幾句話。
夏河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分布著廣闊的草甸草原。全縣可利用天然草原中有155萬畝實行禁牧封育管理,禁止放牧牛羊,還有604萬畝實行草畜平衡管理,載畜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
草原補獎政策實施后,夏河縣草原的草一年比一年高,植被一年比一年豐茂。2022年夏河縣草畜平衡區平均植被高度為24.51厘米,比2021年高了0.38厘米;平均地上生物總量為5091公斤/公頃,比前一年上升87.15公斤/公頃。
植被茂密了,風沙小了,水土流失減少了,不僅改善了草原生態,還涵養了黃河水源。流經夏河縣的大夏河,是黃河上游重要支流,像一條蜿蜒悠長的哈達,一頭連接著青藏高原東北麓,一頭連接著黃河劉家峽,一路灑播生命奇跡,滋養著草原生靈,也補養著黃河水流。
“為了涵養水源、保護高原濕地,甘肅省第三輪草原補獎政策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補貼標準,專門劃分出了青藏高原區黃河流域,因為該區域的草原主要以高寒草甸為主,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較其他區域明顯更高,這也符合地方實情。”甘肅省畜牧獸醫局總畜牧師方寶華說。
草長好了,野生動物也多了,草原上變得熱鬧起來。
“草原上的狼變多了,以前只會在夜晚活動,現在白天也能夠見到。”夏河縣牙利吉鄉阿納七村牧民桑吉東知布講述,“我今年已經在路上看見過三次狼了。”
野豬也多了起來。夏河縣達麥鄉干部介紹,野豬甚至開始讓當地農牧民感到頭疼,因為它們會毀壞青稞和大豆,農牧民要靠農業保險來彌補損失。
除了狼和野豬,牧民們也發現了更多其他野生動物,例如野雞、藏狐,還有人見到過成群的馬鹿。
最讓人興奮的是,雪豹也來了。2021年夏河縣甘加鎮達力加山區,首次拍攝到野生雪豹的清晰影像。除了夏河縣,甘南州境內的瑪曲、碌曲、迭部等多地近年來均發現了雪豹蹤影。
雪豹存世數量稀少,作為高原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被稱為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氣壓計”。當草資源豐盛的時候,各種食草動物也會增加,而以食草動物為食物的雪豹數量也隨之增長。
草原補獎政策改善了草原生態,也提高了農牧民保護草原的意識。夏河縣牙利吉鄉干部表示,很多牧民如果發現草場出現了“黑土灘”,有裸露的地方,會主動去鄉政府要草籽補播上去。
放牧少了 舍飼多了
太陽已經偏斜山頭,把草原染上了更加濃烈的金黃,給牦牛和藏羊鍍上了金色的輪廓,也給牧民刀爾吉臉上涂上了溫暖的光澤。
刀爾吉拿出手機看看時間,已經快到下午5點了,便趕著羊群走上了回家的路。說是回家,其實是回“冬窩子”。這是冬牧場上的簡易住地,牧民整個冬天都會住在這里放牧牛羊。刀爾吉家的“冬窩子”是一間小小的水泥平房,里面有簡易的生活用品。
當刀爾吉趕著牛羊靠近門口時,妻子多瑞正在準備晚餐,剛包完包子的雙手還沾著面粉,沒有來得及清理干凈,便趕緊從“冬窩子”里出來,和丈夫一起把羊群趕進圈里。
對于牧民和牛羊來說,近些年冬牧場變化很大。牧民不再是起早貪黑去放羊,而是上午11點把牛羊趕到草場,下午5點前再把牛羊趕回去,一天只放牧6個小時,勞動量減輕了很多。牛羊不再只依靠放牧采食,晚上回圈后還有“加餐”,每天都能吃得飽飽的。
這種半舍飼的生產方式,減輕了草原負擔,也讓牧區養殖業擺脫了“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困境。目前夏河縣劃區輪牧、夏秋放牧、冬春補飼規模達到100%,冬春季舍飼半舍飼養殖規模達到85%以上,全年舍飼半舍飼比例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