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閉幕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展開審議。此前,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第六十八條規定:“本法所稱糧食,是指小麥、稻谷、玉米、大豆、雜糧及其成品糧。油料、食用植物油的安全保障工作參照適用本法?!币恍┏N瘯M成人員和地方、部門、社會公眾建議,在糧食定義中增加薯類,明確雜糧的范圍。此次提請審議的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采納這一意見,在第七十三條第一款增加規定,雜糧包括高粱、大麥、蕎麥、青稞、綠豆、馬鈴薯、甘薯等。
馬鈴薯、甘薯列入雜糧好處多
2023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對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當時在分組審議時,多位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就指出,按照中國統計年鑒,糧食作物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現行按5公斤鮮薯等于1公斤糧食計算,因此建議把統計口徑統一起來,立足國情,統籌考慮糧食概念,結合薯類特點和作用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定,確保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助力整體國家糧食安全。此次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在糧食定義中增加薯類,明確雜糧包括馬鈴薯和甘薯,正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結果。
馬鈴薯、甘薯擬寫入糧食法律定義,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薯類食品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孫紅男深感振奮。她表示,將甘薯和馬鈴薯納入法律意義上的糧食定義,有利于完善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有助于國家更加從容應對糧食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等,降低糧食安全風險。而且,有利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合理增加種植面積,提高產量,也有助于引導消費者更加合理地消費甘薯和馬鈴薯?!皩⑹眍惣{入法定糧食定義,有助于拓寬糧食供應渠道,提高我國居民的食品消費質量,改善全民營養健康。這是對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完善和優化,有利于提高糧食安全的法治化水平,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孫紅男如是說。
薯類擬寫入糧食法律定義,有助于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充分發揮薯類優勢,加強薯類生產、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與推廣,提高薯類的產量和質量,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孫紅男對此予以詳細解析:
提高糧食總產量。根據歷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我國甘薯、馬鈴薯等薯類作物資源豐富,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在糧食生產中,薯類占據一定的比例,可有效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
增加糧食儲備。甘薯和馬鈴薯可以被加工成全粉和淀粉,易于儲存運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糧食儲備。在歷史上,薯類也曾充當救濟糧,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薯類這種“糧菜兼用、主副共食”的特性,既是對大食物觀最好的詮釋,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的應急糧食來源。
改善全民營養健康。甘薯和馬鈴薯均富含淀粉、膳食纖維、葉酸、煙酸、鎂、鉀、鐵、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由中國營養學會修訂并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天攝入薯類50至100克。常食用薯類食品可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減少谷物進口。甘薯、馬鈴薯等薯類作物具有耐貧瘠、耐干旱、抗鹽堿、喜冷寒、生長季節短等特點,尤其在一些貧瘠土地上,薯類作物的生長表現更為突出。發展甘薯和馬鈴薯生產有助于增加薯類消費,減少谷物進口。
孫紅男還以自己所在的團隊為例,說明發展薯類產業不僅能帶動農民增收,而且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長期以來,該團隊在資深首席木泰華研究員的帶領下,系統開展薯類采后保鮮減損、營養型薯類制品提質增效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等研究,目前已創建關鍵技術19項,開發新產品59種,獲省部級及社會力量獎2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9項、國際專利1項,制定并頒布國家及農業行業標準3項,相關成果在全國多地推廣應用,造福當地農戶和企業。
糧食法律定義尚有完善空間
針對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的第七十三條,此次參加分組審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見仁見智,呼吁進一步完善糧食的法律定義,更好體現大食物觀的要求。
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七十三條規定:“本法所稱糧食,是指小麥、稻谷、玉米、大豆、雜糧及其成品糧。雜糧包括高粱、大麥、蕎麥、青稞、綠豆、馬鈴薯、甘薯等。油料、食用植物油的安全保障工作參照適用本法?!睂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何平認為,第七十三條對雜糧的表述,用枚舉的表述方法很難周延,我國雜糧品種多,很難盡舉,宜用概念從內涵上加以界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鄧秀新同樣認為,關于糧食的定義采取羅列的方式邏輯性不足,建議改為“本法所稱糧食是指禾谷類、豆類和薯類”,或者更細化一點,“本法所稱糧食包括禾谷類(水稻、小麥、玉米、大麥、青稞、小米等)、豆類(大豆、雜豆等)和薯類(馬鈴薯、甘薯)等。”鄧秀新還建議“油料、食用植物油”改為“食用油料作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孫憲忠也建議雜糧和其他糧食,盡量用類的概念,避免用具體概念,比如以豆類代替具體的大豆、綠豆。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唐華俊則認為,第七十三條本法所稱糧食概念與現行統計口徑對不上。國家統計局關于糧食是有明確統計口徑的。糧食產量是指當年某一地區谷物、豆類和薯類的產量,谷物、豆類、薯類都有明確規定的品種。唐華俊建議采用國家統計局關于糧食的概念和口徑。
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二條第二款規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謝經榮結合自己去廣西荔浦市的調研經歷,建議第七十三條在甘薯后增加芋頭。他說,芋頭和馬鈴薯、甘薯一樣,在一些地方是作為主食的。荔浦當地就反映,由于芋頭不算糧食,今后種植面積就要減少。如果真的是這樣,不利于發揮優勢、生產優質農產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程京也以自己去四川現場調查為例,提出西南地區很多地方坡多平地少,當地種植戶更愿意種像魔芋這樣的農作物,建議在第七十三條里加上魔芋。參與分組審議的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于旭波則建議,在第七十三條第二款中,在油料和食用植物油之間把“食糖”增加進來,和前面的內容相呼應,也更好地體現大食物觀的要求。
10月25日,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已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征求意見期限為30日,截止日期為2023年11月23日。社會公眾可直接登錄中國人大網(www.npc.gov.cn)或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flk.npc.gov.cn)提出意見,也可將意見寄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號,郵編:100805。信封上請注明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征求意見)。公眾也可以直接點擊“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菜單欄“參與-法律草案征求意見”,進入法律草案征求意見頁面,提交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