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第十一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道研修班獲悉,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科研試驗田試點取得顯著成效。轉基因玉米大豆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可增產5.6%-11.6%。產業化試點充分證明了國產轉基因作物的優良特性和發展潛力。
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相關處室負責同志表示,當前轉基因產業化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各項政策頻頻出臺,轉基因安全評價、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農業植物品種命名等規章制度以及相關的標準規范等不斷修改完善,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用的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據了解,2021年國家啟動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科研試驗田試點,2022年試點擴展至農戶大田,2023年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河北、內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省20縣,并在甘肅安排制種。
據介紹,產業化試點總的目標是驗證大規模生產應用條件下轉基因作物的優良特性,形成配套的生產技術措施和管理制度規范,實現“農民會種、政府會管、企業會推”,為建立規模化種植打下基礎。總體看,試點進展比較順利、成效明顯,符合預期。今年各試點地轉基因作物整體長勢良好,目前已陸續進入收獲階段。下一步,將按照試點工作總體安排,瞄準關鍵節點,加強分類指導,確保試點任務圓滿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智宏院士在《從植物馴化到生物育種技術》報告中回顧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歷程。他認為,滿足對糧食的剛性需求任重道遠,而包括轉基因技術的現代生物育種已是農業育種技術發展的方向。我國的生物技術育種曾走在國際前列,但產業化發展明顯滯后。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獨立完整的生物育種研發體系,已擁有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耐鹽、營養品質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棉花、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郭勇在《大豆生物育種研發應用進展》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大豆生物育種的研發情況及其產業化試點的效果。經過多年研發,我國已自主培育出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大田試種顯示,種植轉基因大豆可實現雜草防除高效化和輕簡化,節本增效優勢明顯,生態環境效益顯著,有利于大豆、玉米合理輪作,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王友華以《加快農業生物育種研發 加速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為題,介紹了發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意義及全球生物育種應用發展的情況。他表示,目前轉基因玉米大豆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節本增效顯著,生態環境友好,種植技術體系已進一步成熟,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用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常規化種植條件基本成熟。他同時認為針對公眾的轉基因科學普及是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需要相關部門機構共同努力帶領公眾科學理性認識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