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旋播一體機可以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種、打藥等作業。圖為該農機在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南武鄉西莊村試驗田試驗播種。 資料圖
“春天用的是旋播一體機,一個機具可以完成以前需要3個機具協同完成的旋耕、施肥、播種、打藥等作業。6月中旬,玉米進入拔節期,用旋播一體機的配套機具中耕機一次作業可以完成除草、追肥、培土、中耕四個任務,把種地的老傳統環節也撿回來了。你看,苗齊苗壯、抗旱性好,目前每畝已節約成本120元,預計還可增產40-60公斤左右,真是一套自帶技術的農機‘好拍檔’。”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節源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建堂說。
王建堂口里的農機“好拍檔”,是山西農業大學任志強研究團隊研發的一套新型農機具——531旋播一體機和配套的531中耕機。“因為機具具有五減三保一增的綜合效果,所以就起了這個名字?!比沃緩娬f。所謂“五減”是指采用這套機具后,可實現減少用水30%、減少用肥30%、減少用除草劑80%、減少用農機40%、減少用工80%?!叭!笔侵缚蓪崿F保證苗全苗齊、保證高產優質、保護耕地?!耙辉觥笔侵?,從節本增效的角度看,每畝玉米可增加經濟效益200到300元。
山西是旱作農業占主導的省份。夏朝“休耕制”、漢朝“代田法”等耕作制度傳承千年。新中國成立后,“大寨海綿田”“三莊一寨一山一川”等農作模式,寫進了中國旱作農業教科書。但是,隨著勞動力的老齡化,許多旱作技術環節因為農機具的缺失,糧食作物種植的環節缺省成為一種常態。比如,以前的玉米種植在鋤頭時代,一直有中耕環節,當時的農諺有“鋤頭自帶三分水”、“鋤頭地下有肥料”,就是指中耕有利于玉米抗倒伏、減少土地水分蒸發、利于玉米透氣吸收肥料。
進入新時代以來,如何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將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大力發展特優高效農業,一直是亟待破解的難題。除了傳統技術應用環境不匹配之外,對于山西半干旱地區來講,大田種植的玉米和高粱兩大糧食作物,農業作業主要面臨的三個難題,一是春旱出苗難,二是還田秸稈腐爛慢影響出苗,三是機械作業成本高。近年來,任志強團隊以農機集成農藝為突破口,創新出有機旱作農機具,有效地破解了三大難題,玉米、高粱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簡化,實現旋耕、施肥、探墑溝播藝機一體化和中耕除草、追肥培土藝機一體化作業,降低了農民的農機使用成本;同時通過北斗無人駕駛系統達到精準播種及軌跡保存,在玉米拔節前按照軌跡進行機械化中耕除草追肥培土,將壟上土層歸于壟溝,提高水肥利用率。
由此,該套農機具“拍檔”可實現藝機融合和保護性耕作,很好地解決了大田作物保墑、探墑、聚墑用好天上雨和土中水問題,提高了玉米抗旱出苗和苗期耐旱性,同時很好地將傳統旱作技術嫁接到了農機具上,增強了玉米、高粱的抗病、抗倒、耐密性,為玉米延遲收獲2至30天,實現機械化粒收的同時將秸稈粉碎覆蓋地表保墑提供了技術支撐。
3年來,在山西、河北、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進行示范推廣,累計推廣3萬余畝,降本提質增效明顯,深受農民歡迎。
“機具里集成的探墑溝播技術,可以實現旱地出全苗,苗齊苗壯;土地干旱的時候傳統種植葉片打卷,這個技術玉米葉片還是展開的,抗旱性好,收獲期抗倒伏性強。”長治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牛慶波說。
2023年,山西省將這一組機具集成的“一免五增藝機一體化技術”列為農業主推技術。所謂“一免五增”是指,免深翻旋耕整地,增加秸稈歸壟覆蓋,增加探墑溝播深度,增加10%種植密度,增加有機菌肥同播,增加中耕追肥培土。
這一套農機具在山西省的推廣加速,2023年在永和、高平、長子等18個市縣區得到推廣應用。
“別的播種機不敢種,擔心出不來苗,531旋播一體機不但敢作業,而且出苗全、齊、壯。”臨汾市浮山縣愛國合作社負責人李愛國今年700畝玉米地采用了這一技術。
“播種1畝地不但可以少2-3個工序,而且可以減少120元左右的成本,對于水澆地則可以節省200多元。”呂梁市孝義市東盤糧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范忠說。
“今年,6月底到7月底,比較干旱的時候,其他播種機播種的玉米葉片都卷了,用531旋播一體機播種的玉米葉片不卷,葉片不卷就說明這一技術的抗旱性好?!贝笸性茘弲^建國糧食加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建國說。
“這項技術通過農藝農機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實現了節本提質增效和綠色可持續生產,是推動有機旱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創新,為產品品牌和技術品牌雙引擎驅動有機旱作提供了強力支撐。”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處長王圓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