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總鎮育民村,大片大片的稻田如同斑斕的油畫,壯美無比。稻田里,一株株水稻拔節抽穗,你追我趕,上演著一場無聲的競賽。
眼下正值水稻生長破口前期,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在育民村稻麥生產全程智能化示范基地,無人植保機操作員朱將材正在給水稻田噴灑農藥。“我們村現在大多數都采用機械化、智能化耕種,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而且效益增加了,成本也減少了。”一旁的村總支書記許宏飛告訴記者,“在病蟲害防治上,育民村已經實現無人機規模化防治,這兩天村里安排兩個人噴灑農藥,一天下來作業面積可以達到250畝左右,每畝地比過去至少節省300元。”
育民村是農業大村,近幾年,該村先后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5900畝。到目前為止,高標準農田占全村耕地的81.8%,土地流轉5540畝,占高標準農田的93.9%,實現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的農業高產穩產新格局。
2014年,農業種植大戶于建峰承包了村里的500畝地,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并通過與村里共享農業機械,實現了種植全程機械化操作。“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很適合機械化耕種,農機的大規模使用又促進了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于建峰介紹,去年,500畝地畝產達到600公斤,每畝地盈利三四百元。
近年來,育民村大力發展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先后投入2500萬元購置了農機近80臺,打造全省首個無人農機示范基地。在該村農機倉庫,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等各式智能農機整齊排列。許宏飛說,“我們多次組織開展智能化裝備示范以及農機手培訓,目標是實現農業全自動化智慧化,為南通乃至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從‘全程機械化’到‘全程無人化’轉變探索經驗和路徑。”
目前,育民村有家庭農場8個,專業合作社2個,全省首家稻麥生產全程智能機械化試驗示范基地1個,烘干中心2座。河蟹養殖面積近300畝,租地造林520畝,設施大棚蔬菜150畝。在此基礎上,育民村還鼓勵農戶發展家庭副業,目前有草繩加工戶近50戶,個體工商戶100余家。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500元,村集體收入超60萬元。
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不僅鼓起了育民人的錢包,還為整個村子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年,育民村創建南通市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先進村,一批圍繞稻米的特色項目正在推進中。“村稻作文化館及優質稻米展示中心預計明年春季建成開放,優質稻米加工基地庫房正在施工中,‘亭石河’‘萬家順’等特色大米品牌逐步打開市場,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田園經濟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許宏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