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學員在四月鄉村現代農業產業園查看番茄長勢。
“我們的田地面積不如中國的大,聽到幾千畝這樣的規模還是很震驚的。”“在日本水稻種植是靠插秧嗎?在哪里進行育種呢?”“我自己做肥料,里面有我的秘密配方,周邊農戶使用效果特別好。”……
農業是東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伴隨著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日韓三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生產模式單一、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方式滯后等諸多問題。農業的傳承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亟需新生力量。
盛夏八月,氤氳徽州。由中日韓合作秘書處、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的首屆中日韓新農人交流項目在安徽省黃山市啟動,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16位新農人參訪了當地茶產業、酒產業、民宿及鄉村旅游等示范村和示范基地并進行了友好互動,建立了深厚友誼,為未來中日韓農業青年進一步深度交流合作打下基礎。
以茶會友 共話茶道傳承發展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自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和韓國,歷經千年傳承與發展,和而不同,各有新意,在中日韓三國文化中均具有重要影響力。
“初中起我便離開家鄉來到杭州市讀書,大學畢業后去了日本讀研,回國后在上海外企工作,雖是有茶相伴成長的‘茶二代’,但對茶的了解并不深入。”浙江云翠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學員汪洋說道,“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我的日本導師來浙江游玩,參觀了我家茶園。他回日本前對我說,茶文化起源于中國,如果我不把家里的茶園發揚光大,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借此契機,他開始慢慢了解茶文化,愛上茶文化,并選擇回到家鄉繼承與創新茶產業,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經營模式。
“對于我們‘茶二代’而言,與其說是繼承父母的工作,不如說是在傳統行業中持續創新。”常熟市海虞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學員吳昊2016年辭去了金融科技領域的工作,回到家鄉傳承并推廣非遺技藝和非遺茶文化,并在制茶工藝、經營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化流水線以及清潔化能源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同時,工藝流程的升級提升了生產效率,也保障了產品品質的穩定性,提高了產品競爭力。”
在謝裕大茶葉博物館參訪過程中,謝裕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代傳承人、總經理、中國學員謝明之為學員們講述了黃山毛峰茶的發展史,并邀請大家品嘗了自家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和“峰味”冷泡茶。日韓學員們對特色毛峰茶贊不絕口,并紛紛“下單”帶回國給親友品嘗。“比起開拓了潛在的海外市場而言,我更在意的是當下我們中國的茶葉、茶文化被同樣喜歡喝茶的日本和韓國朋友所認可和喜愛。”謝明之欣慰地說道。
“日本茶道更注重器具與儀式,而中國人更在乎茶葉本身的味道。”初子農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日本學員渡邊初子給學員們分享了日本茶道的知識和自己的體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各國學員增進了對彼此國家茶文化以及制茶工藝的了解。
以旅為媒 探索三產融合路徑
歙縣四月鄉村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現代農業為依托,以旅游業為帶動,構建了“以文促旅、以旅強農、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參訪活動中,學員們對“四月鄉村”中的新作物品種和新種植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展開了對鄉村旅游業的探討。“這里的太空育種作物真的太神奇了,我從未見過這種長得像南瓜的茄子。”森田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自稱“老農”的日本學員森田康祐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說道。
20世紀90年代,日本農業專家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即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發展鄉村旅游等服務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
“我所生活的區域是韓國青年農業從業者最多的區域,我們不僅引用新科技生產優質農產品,而且農場本身就是當地的獨特景觀。”Tomato PLUS代表理事、韓國學員張尚輝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籌備建設第二個農場,發展第六產業,并吸引更多人到自己所在區域旅游甚至工作。
“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很多人已經沒有‘故鄉’了。”乶音島研究所代表、韓國學員曹正勛的想法引起了許多學員的共鳴,“2018年起,我和朋友們來到乶音島開始務農生活,目前在和島上的居民種植大米和紅薯等農作物,并希望與他們一起改造島上設施,將乶音島打造成一個能與城里人產生情感聯系、可以持續交流發展的‘社會性’故鄉,而不是一次性旅游目的地。”曹正勛說。
隨著城市化的迅速擴張,新農人在城市里開展農業體驗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城市的環境充滿壓力,人們很少有時間像在農村的家鄉一樣感受自然。”日本學員上田智史大學學習營養學專業,目前不僅是大阪市內體驗農莊的農場主,也是帶領客人租用、體驗農場的顧問。“城市中的體驗農莊可以提高更多人對于農業的興趣,進而幫助城市中想要從事農業的人回歸農業,為解決農民老齡化和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作出貢獻。”上田智史說道。
青年為橋 鞏固三國農業合作
為了吸引更多青年回到農村,鼓勵更多鄉村青年創業,中日韓三國都出臺了有力措施:中國啟動了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日本制定了農民企業家計劃系統,韓國則為青年農民創業提供了政策、資金、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與補助。盡管如此,廣大鄉村青年在創業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挑戰,選擇返鄉創業的青年依舊占比較小。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表示,面向未來的中日韓合作有賴于三國未來的主人,即青年群體,中日韓青年間的交流一直是秘書處工作的重點。“與城市相比,鄉村青年之間的國際交流機會更少一些,但對于區域平衡、產業升級以及合作而言意義重大。”歐渤芊說道。
“韓中日三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但之前大部分都是政府、研究所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韓國農村振興廳駐京辦事處首席代表徐明哲表示,“參加此次活動的新農人均在智能農業、都市農業、青年農業人員的組織化和溝通等方面發揮著帶頭作用,他們在彼此深入溝通中加深理解和合作,將為三國新農人隊伍的拓展以及農業的發展與合作貢獻巨大力量。”
“這次交流項目搭建了一個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我們所交流的不僅限于各國特色農產品,更重要的是新的技術和理念。”湖北浠水縣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董事長、中國學員潘新星說道,“它將國際資源的背景與最遠方的農田產業化發展聯系起來,提供了切實交換農業發展思維的共同機會,三國新農人思維的碰撞擦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農業與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密切相關,所以絕對不容小覷。”韓國學員全太賢告訴記者,“在與大家的交流中我發現,不僅是務農本身很重要,青年農民隊伍的建設、農村社區建設等都需要重視。很開心能夠在項目中認識大家,我會學習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能,也希望未來能夠隨時與大家交流農業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次交流,我了解了日中韓三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更加深刻體會到了肩負各國糧食安全的我們的責任。”元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本縣青年農民俱樂部聯絡協議會副會長、日本學員元田有祈表示,“我們新農人播下了日中韓三國友好往來的種子,也一定在未來守護日中韓和平與發展的花朵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