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無人駕駛的水稻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切割、脫粒、粉碎等工序一氣呵成……日前,位于奉賢區莊行鎮新葉村的上海群超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搶抓農時,開始收割今年的稻米。現場彌漫著清新的稻谷香,白鷺紛飛,隨著收割機翩翩起舞,一派豐收景象。
收割完的稻田上,秸稈打捆機已經開始作業,不一會,成捆的秸稈便打包完成。合作社負責人顧永豪介紹,水稻收割后的秸稈會進行循環利用,用來喂羊、喂兔子等,成為合作社綠色生態綠色農業生產中的一環。
據了解,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約500畝,全部施用兔糞有機肥,這樣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既有利于土壤生態修復,還可以確保稻米安全優質。合作社的“兔稻米”深受市民歡迎,“8月中旬開始,就有客戶來問我們的新米什么時候上市。”顧永豪表示,首批“兔稻米”將于9月1日開始陸續上市,采用訂單方式進行銷售。
4月28日,在奉賢區農機部門的指導下,合作社與上海聯適導航公司合作,采用無人作業的方式插下了今年全市最早的一批水稻秧苗,而此次水稻收割,合作社再次啟用無人收割機作業,不僅緩解了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也進一步彰顯了科技農業的力量,在智慧農業的探索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我們和農機制造廠商進一步合作,深度介入到制造環節,在農機出廠前就對其進行了無人化、智慧化改造,相比買回來之后再進行改造,數據更詳實,改造效果更佳。”聯適導航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與農機廠商的合作中,公司不斷優化軟件算法,積累了許多經驗。相比去年,今年進行作業的無人農機又“進化”了。“這臺農機在軟硬件上都有所提升,不僅可以通過衛星導航實現前進、轉彎、避障等操作,還加入了感知模塊,能夠在收割的過程中精準測出畝產量。”
“無人農場的建設,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也是當下勞動力短缺、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等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奉賢區農業機械化推廣中心副主任顧艾節介紹,奉賢區無人農場建設正穩步推進中,莊行鎮新葉村整建制建設糧食無人農場2300畝今年已初具規模,到2025年,奉賢區將完成1.3萬畝的無人農場的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