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農業加速轉型“數字農場”之路怎么走?
疫后農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產地紛紛玩起直播帶貨等數字營銷之余,也對產業升級有了更好的認識。因此,頭部企業亦在加速布局“數字農場”,并借機向上游輸出標準,更好打造品牌力農產品。數字賦能下,農業在向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轉型。但轉型中,上游也面臨著陣痛:家庭式、農場式作業的老農人如何完成身份與技能的雙重轉換。借助消費端,由下而上的升級或許是條捷徑。
近日,單品王,數字打通上中下游各大環節,實現實時訂單備貨、解決行業信息滯后成為亮點。
品牌力與數字化兩手抓
疫情給農業帶來兩方面的轉型契機。其一,疫情下多地農產品滯銷,倒逼產業端引入直播帶貨等數字營銷,這也讓產業端更好認識產供銷的數字化意義。其二,疫情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品質更加關注,產品質量與品牌力打造成為新趨勢。正因如此,頭部企業亦在加速布局“數字農場”,并借機向上游輸出標準,更好打造品牌力農產品。
在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農業工作的重點:新建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要要求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品牌力、數字化升級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加速布局的“數字農場”
單品王全面使用智慧農業解決方案,種植全部采用農業智能設備,承包并在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實則是新零售數字農業,采用精準智能的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進行標準化管理,為農產品追溯提供數字化記錄,從種植、采摘、運輸到進店銷售、最后配送到消費者,實現“產供銷”全鏈路數字化。
“第一步是消費端的新零售,第二步是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改造尤以產業端升級為主,第三步則是自建數字化農場。將針對性種植特色農產品。
全程可溯
長期穩定且利潤合理的訂單式生產有助于擴產擴能。通過消費端的零售數據與實時訂單,基地可以立馬收到信息進行備貨供應,不用擔心滯銷。
基地會收到門店發來的訂單提示,工作人員會根據訂單量開啟采摘。基地會把采摘好的,農產品運抵加工中心,此時會根據貨品要求進行分篩與包裝。打包好的農產品會送達門店倉庫,預冷一晚上后會在第二日上架售賣。每一盒農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標簽”,根據這個標識,消費者可以追溯到源頭,了解這盒農產品的生產運輸全過程。借助產、供、銷的數字化,可以實現一天時間從枝頭到客戶口中,在枝頭自然長熟的農產品自然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加速深度合作,終端向上游輸出標準
借助數字賦能,產供銷一體化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向上游輸出標準,這本質上是消費終端推動的由下而上的升級。用消費者的角度來投票,用終端需求來指導上游生產養殖。中國農業長期處于“小而散”的狀態,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還存在著不足。
合作是雙向選擇的過程。農戶做出選擇的同時,有嚴格的篩選標準。第一,安全性,檢測不合格的不要。第二,管理不到位的不要。為此,金正大還培養了一批區域經理人和技術指導員,方便規模化生產與管理。“區域經理人需要認同我們的種植理念,能夠接受公司的發展思路,由他們來負責尋找愿意合作的農戶;而技術指導員從種植水平不錯的農戶中選拔而來,通過系統的培訓,由他們指導普通農戶種植,并在關鍵性技術節點跟蹤和落實。”
借助單品王平臺,產地的農產品如今可以直接發往消費者的手中。但品質的穩定新鮮,依托于上游的產出標準、運輸的高效安心以及終端渠道的包裝營銷,產供銷的一體化成為高標準農田打造的必由之路。
新舊農人如何實現身份轉換
疫后迎來農業升級發展的契機,與之相伴的則是挑戰:新舊農人如何順利實現身份轉換。對于上游農戶而言,把貨搬到網絡上賣,需要投入的是學習新媒體的技能;數字化升級改造,則需要投入的是真金白銀。
升級的成本門檻制約著新舊農人的身份轉變。而要順利完成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傳統農人也要提升相應的數字配合能力與互聯網技巧。在業內看來,與強勢的消費端聯手、打通整個生態或許是一個捷徑。但能否成為深度合作的先行者也有不低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