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一畝花生一個人要忙活四五天,現在機械只要半小時就可以拔完。”看著收獲機三兩下拔完一壟壟花生,韶關市仁化縣周田鎮麻洋村村民黃叔高興地合不攏嘴。扶溪鎮紫嶺村水稻種植大戶鄧瑞庭剛完成1000多畝早造水稻的收割和稻谷烘干,又忙著晚造水稻的插秧,“現在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效率高!”
機械收拔花生,吸引村民圍觀
眼下正值粵北地區早造水稻、花生收獲及晚造水稻插秧的季節。記者走訪韶關市仁化縣,在廣袤的鄉村田野上見到一臺臺農業機械在田間“大顯身手”。據了解,仁化縣把建設省級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融入鄉村振興工作中,穩住農業“壓艙石”,推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發展,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農民增收。
聚焦重點,推廣全程機械化技術
仁化縣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有特色產業優質稻面積13.6萬畝、花生逾7.4萬畝。仁化縣農業機械事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稱,由于農村勞動力不足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發展農業機械化成為迫切需要。根據全縣農業發展布局及農民需求,水稻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成為當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點。
機械化收割稻谷
仁化縣科學制定水稻花生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方案,將任務分解到各鎮(街)。通過爭取涉農項目資金,仁化縣在丹霞街道麻塘農場建成3000多平方米工廠化育秧大棚基地、谷物烘干中心。當地還在扶溪鎮紫嶺村、董塘鎮高蓮村等地建成水稻現代農機作業服務千畝示范基地,推廣使用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無人機植保等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日前,仁化縣在麻洋村舉辦花生機械化生產示范片現場會,吸引不少農戶前來觀摩。村民黃叔對分段式花生收獲的收拔環節非常滿意,主動引導收獲機駛進自家的花生地。仁化縣還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麻洋村等地建立花生高產示范片700畝,推廣起壟、播種、收拔等機械化生產技術。
據統計,目前仁化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6.66%,機耕率約98.91%,機收率達到了95.41%,水稻、花生全程機械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落實政策,提升農機裝備水平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民對農機具的需求不斷上升。為此,仁化縣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貼近農民需求制定農機購置補貼方案,促進先進適應新機具推廣使用,發揮“一站式”便民服務點的作用,為逾600戶購置了高速插秧機、田間管理機械等農機具的農戶進行補貼。目前,當地農業機械總動力約12.56萬千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無人機植保
為強化農業科技和物資裝備支撐,當地還發揮柑橘省級產業園作用,在大橋長壩村建成集智能水肥一體化、飛防植保、山地機械、軌道運輸等于一體的標準化、智能化沙田柚示范基地,打造了丹霞貢柑品控中心、柑橘現代化分選加工中心,推進沙田柚、貢柑采用機械化、智能化進行種植、管理、運輸、分選等。
通過舉辦新機具展示會、現場演示會等方式,仁化縣還不斷推進植保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等新機具的使用,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為農機戶提供技術咨詢、示范使用等服務,定期舉辦農機具培訓班、農機推廣宣傳等活動,增加農民使用新機具新技術的能力和信心。
綜合農事服務,促進適度規模化經營
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仁化縣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形式,已發展農機合作社19家,并依托區域性農業機械綜合推廣站和農機培訓中心,新引進三家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開展新農機新技術推廣、培訓、農事托管等農機社會化服務,形成“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新模式,為各類生產戶提供全過程、全要素的機械化服務。
利用軌道運輸農資
“我們40多戶農機戶聯合起來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在縣農機部門的扶持引導下,增添了各類新農機設備40多臺,主要為本縣及周邊地區農戶提供水稻耕、種、收服務,年作業水稻面積2至3萬畝。”仁化縣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永福表示,合作社還與當地一家水稻專業合作社合作,在華南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技術支撐下,推動扶溪“鴨稻共作”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如今,仁化縣出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00畝“雙季稻+綠肥”輪作示范片、1400畝“再生稻、旱直播”示范基地、3000多畝蔬菜基地、萬畝長壩沙田柚和丹霞貢柑機械化、智慧化基地……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升級,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化水平,也促進了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