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山東榮成市俚島鎮的愛蓮灣海域,來自成山鴻源水產有限公司的養殖工人們正忙著出海。“去年年末,趕上了寒潮天氣,風浪破壞了很多海帶苗,得趕緊補苗。”該公司辦公室主任盧勝強介紹,榮成的海帶養殖都是每年11月份開始在養殖區夾苗,至次年4月份開始收獲,冬季是海帶苗最為脆弱的時候,也是惡劣天氣最為集中的季節。“我們最怕的就是大風。”風浪過后,為了避免減產,養殖公司需要雇傭工人再次出海補苗,而此時最貴就是人工成本,“一個工人每天的工錢就是兩百多元。”
好在榮成成山鴻源水產有限公司2021年參保了“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我們為9000多畝養殖海域投了保,截至2021年11月份,保險公司的理賠款已經超過了保險費。”盧勝強說,“這個保險,了卻了養殖企業的后顧之憂。今年,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了。”
近年來,極端惡劣天氣無法人為控制,破壞力極強的風浪頻頻給養殖企業造成損失。2021年,涵蓋海帶、紫菜、裙帶、龍須菜等經濟養殖藻類的政策性“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落地榮成,為海藻養殖企業構建了海藻產業生產風險保障。
榮成市海洋發展局漁業發展管理科科長王毓江介紹,“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之所以是政策性保險,是因為政府對這項保險給予了財政扶持。以榮成市為例,省財政2年內計劃補助資金300萬元,榮成市財政2年內計劃補助200萬元;保費標準為每畝25元,其中財政承擔每畝10元,養殖企業承擔每畝15元。
“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財政承擔了40%的保險費,大大降低了我們企業的成本。”盧勝強說,以往最擔心的理賠手續繁瑣也沒有了,“查勘定損是保險公司的事,風力多大是氣象部門的事,我們企業不需要再參與。簡單來說,刮多大風,賠多少錢,企業和保險公司都沒什么爭議,我們在家坐著等理賠款就行。”
據榮成市海洋發展局統計,2021年度,榮成市政策性“藻類養殖風力指數保險”參保企業32家,總參保面積22.75萬畝,總保險金額1.42億元,總保費568.83萬元。
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不斷加大農業保險創新,保障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風險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據悉,2021年獎補險種達到60個,加上省級以上政策性險種23個,共計83個險種。
據介紹,山東農業保險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多元化、跨越式發展,不僅涵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還涉及多種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各地不斷探索發展農業保險新險種、服務新模式,讓農業告別了“看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