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了解掌握各地秋收冬種開展過程中機收等減損情況以及“機械強農”工作落實情況,各地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意識,全力做好秋收冬種過程中機收減損技術指導、物資保障和安全生產宣傳監督工作,確保糧食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優質水稻生產提倡規?;N植和標準化栽培。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的小規模傳統水稻生產模式,應用的水稻品種多樣且不穩定,栽培條件與栽培技術也不規范,農戶與農戶之間生產的稻谷多種多樣,參差不齊,品質很難保證,市場競爭力差,因此,要提高稻米的市場競爭力,必須走稻米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道路。而實現稻米產業化的前提是規?;a。適度規模化種植一是可以確保稻谷質量,提高稻米的商品質量;二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稻米的市場競爭力;三是便于先進技術的應用,實現標準化生產
其實,肥料用對路了,是提高基本苗,為有效穗數量提供保證,后期肥料充足,是幼穗分化發育的營養,是形成大穗的基礎;農藥在防病治蟲方面,是降低有效穗減少的風險;磷酸二氫鉀之類的葉面肥可以根外施肥,快速補充水稻植株所需,這樣可以確保在有效生產
秋冬季為了保護水稻秧苗不受凍。常在傍晚向秧田里多灌些水,在早晨又把水放掉,因為水比熱容很大,晚上多灌水,是為了減少熱量的散失,而早上放出一些水,是因為白天溫度比夜晚高,不至于讓水吸收過多的熱量,這樣可以升溫,而溫度升高,秧苗體內酶的活性提高,內部化學反映速率提高,自然也就提高了光合作用減少受損情況
在做好的基礎上,對標準化格田建設中涌現的典型品種、典型地塊、典型農戶、典型事件及時總結經驗、宣傳應用,同時對收獲過程損失大、效率低、品質差的現象,進行生產全過程的因果剖析,以便在明年的生產中規避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