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鹽城市濱海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堅持農業強縣不動搖,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行動,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走出了一條特色化、規模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濱海縣紅勝火草莓園
“產業+”走出強農新路徑
濱海縣立足農業特色優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累計創建糧食高質高效示范片86個,合計23.7萬畝;在縣農業園建成1個萬畝菜園,全縣創建11個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建成5個萬只禽場,創建56個畜牧健康養殖基地;完成標準化池塘改造2萬畝,全縣設施漁業面積達4.51萬畝,占比40.6%。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大力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經營體系,加快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大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有規模農業龍頭企業169家,家庭農場888個,農民合作社118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1家。
濱海縣朗坤農科園垂直農場
“特色+”探索防貧新模式
在決勝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濱海縣將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作為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硬任務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頭戲,取得了顯著成效。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探索的“一村一案、一戶一策、一事一議、一家一卡”幫扶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收入精準扶貧典型案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今年,濱海縣財政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防返貧基金,設立因病、因學、意外傷害和家庭生產經營“四個”防貧險種,實行階梯式賠付或一次性賠付。同時,緊盯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3類人群,通過綜合分析研判,及時發現可能返貧致貧的困難群眾。
今年以來,累計組織走訪核實低收入對象2167戶4062人,新增低保對象434戶892人、特困人員供養對象211人、困境兒童170人,殘疾人“兩補”對象1507人。
“智慧+”邁出智能新步伐
農作物“口渴”,系統自動識別、精準補水;遇到病蟲害,系統立即預警,出動無人機前往滅殺;田間地頭所有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情況化為一條條數據,在大屏幕上實時監測反饋。這樣的場景,在朗坤農科園變為現實。
走進朗坤農科園“三農云”大數據中心內,幾名工作人員時刻關注著電腦上的數據變化。大數據中心由朗坤聯合華為打造,實現“生產經營一張網”“數據資源一張圖”,覆蓋全縣所有鎮(區、街道)和各類涉農企業,形成涵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實現農業生產場景在線化、可視化,生產過程全程可追溯。目前,全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蔬菜小型機械應用水平顯著提高,建成1個設施蔬菜“機器換人”示范基地,創成部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電商+”拓展發展新空間
昔日提籃叫賣,今朝上網營銷。濱海縣借助“互聯網+”,以“一村一品”建設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電商示范村,助力廣大群眾搭上“電商快車”實現增收致富。如今,天場鎮電子商務產業園入駐電商企業21家;正紅鎮電商產業園配套運營500畝柳條種植基地,年網銷草柳編織品1.5億元。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牽頭,低收入農戶參與,構建“企業+電商+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實現產品標準、田間管理、外形包裝、網上銷售全環節“四個統一”,帶動廣大農民組團發展電商。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白首烏、中藥材、蔬菜等20余家農業合作組織與京東、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合作的力度,網銷農特產品達到了100多種,加快促進“提籃小賣”向“訂單式”生產、“網絡化”銷售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