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
近日,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入選第六批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成為全國十佳、全省唯一助力穩糧擴油類別典型案例。
春節剛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的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里一片寂靜,拖拉機、收割機等設備整整齊齊排在車間,50畝的糧食晾曬場空空蕩蕩,旁邊的農田也不見人耕作,只有麥苗露出些嫩青色來。
當下農閑,合作社沒什么要緊的活,只留下了四名工人看看監控,管理園區的電路。理事長姜永戰則一個人提溜著扳手,在車間里對設備進行檢查維護。
從小就喜歡鼓搗機械的姜永戰,2007年就開著自己的聯合收割機,在臨沂等地收割小麥。干了一年后,他發現單打獨斗很難產生效益,農機服務要靠技術與合作,于是在2008年,姜永戰組織成立了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開展跨區農業作業和農機維修服務。最開始合作社是36人,發展至今已有110名成員。
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
規模化服務,降成本增效益
合作社里的成員都是農機手,他們購買合作社的設備或帶著自己的農機設備加入到合作社中。當人數達到一定規模,農業服務就有了質變。一直在耕地一線的姜永戰深諳其中道理:“農機手一個人每天作業面積有限,小塊地耕作完,光趕路的油費都是很大的支出,遇到大的耕種任務又沒法在規定時間里完成。”
這時候集體優勢就凸顯出來了。姜永戰說:“多人聯合工作可以將一個區域的耕地整片包下。農機服務都是以面積計算費用,面積越大收費越低。雖然畝均價格降低了,但因為規模和每天凈作業時間的提升,對農機手來說,他們的總收益是增加的,對農戶來說也降低了耕種成本。”
多臺收割機可共同承包大面積作業任務。
規模化的農機服務能爭取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合作社統一機器維修,統一供油,讓農機手省去了日常維護的困擾。姜永戰算了一下,合作社里的成員,除去機器折舊與用油等成本,每年的純收益可以達到15萬元。
創新農機使用,耕作效率再提升
因為愛好,當各類新技術新設備出現,姜永戰總是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周邊村民還在用人力畜力拉犁時,他就已經開著手扶拖拉機耕地,從聯合收割機到無人機,姜永戰一直帶領合作社走在機械化種植的最前沿。
近兩年,姜永戰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領域——農機自動化作業。2022年,拖拉機輔助駕駛設備剛剛投入市場,彼時升級一套系統需要五六萬元,他就率先在自己合作社的農機上進行嘗試。現如今,只需花費萬余元就能實現農機輔助自動駕駛,同富勤耕合作社的拖拉機自動駕駛普及率已超過九成。2024年3月,姜永戰又斥資120萬元購置了濰柴雷沃生產的CVT重型無人駕駛拖拉機,這也是青島市內首臺重型無人駕駛拖拉機。
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工作。
雖然投入大,但姜永戰認為這些開銷是十分值得的。依靠精準定位、路線識別、車輛控制等技術,拖拉機能自動行駛、轉彎、掃邊。“只要在手機上標注好耕作區域,行距等信息,拖拉機就能自主作業。再裝配收割機、播種機等農機具,種、管、收全流程都能實現無人操作。現在我們的農機手在駕駛室只需要偶爾扶一下方向盤,喝著茶就能把活干完,工作很輕松。”
但姜永戰認為,設備升級最關鍵的地方在于提升了精準度:“無人駕駛在作業速度上和農機手操作沒有太大區別,但走線精準,能做到不漏耕、不重耕。”他推算,與人工操作相比,無人耕作的效率有5%的提升。與此同時,合作社試驗推廣的糧食烘干機、植保無人機、噴桿噴霧機、翻轉犁、起壟機、秸稈打捆機等智慧化農機設備,也引領了周邊地區機械化作業技術應用的變革。
土地流轉、耕地托管,解決“誰來種地”難題
近兩年,西海岸新區有19個自然村進行了搬遷,大量土地不便村民耕種,姜永戰以每年每畝1100元或700斤小麥的價格流轉了周邊村一萬畝耕地。除此之外,托管、半托管了四萬多畝土地。
自身農業機械規模,加上連續大面積耕地,同富勤耕合作社得以大展拳腳。通過整合各村各戶分散耕地,“小田”變“大田”,整體可耕種面積又提升10%。同時合作社還嘗試在玉米行間播種大豆,姜永戰自己改裝出一套設備,可用于大豆玉米套種的種收與管理。面積、產量兩手抓,實現作物增收。
耕種面積越大,風險與壓力也會隨之增加。2024年,當地春季干旱而夏秋多雨,小麥和玉米的產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種糧食還是要看天吃飯,這幾年極端天氣出現得格外多,整體作物收成并不可觀。加上這幾年農藥化肥價格不斷上漲,糧價一直很穩定,我們的效益其實是被壓縮的。”姜永戰坦言。
今后,土地集約化程度仍會增加,但這不僅是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單方面的發展。近些年,西海岸新區投資進行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姜永戰所承包的耕地也在其中。改造后的耕地增加了水肥一體化設備以及排水設施,提升了抵御旱澇極端天氣能力。對于未來,姜永戰還是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