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業機械品類越來越多,性能越來越好,不僅運行更加靈活,作業條件也更加舒適,烈日下,我們可以一邊吹空調,一邊作業,甚至站在稻田邊,動動手指頭,用遙控器操作?!闭劶百徺I水稻收割機20年來,跨區域農機作業的發展變化,廣西桂林市全州金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德明近日接受采訪時說。
圖為蔣德明(左三)指導青年農機手保養農機設備。林浩 攝
今年61歲的蔣德明出生于有著“桂北糧倉”美譽的廣西桂林市全州縣,2004年,曾經學習家電維修技術的他,購買了廣西第一臺洋馬水稻聯合收割機,成為廣西首先使用現代農機的農民之一,多年來,他見證了廣西農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
蔣德明告訴記者,當年,一臺水稻聯合收割機的價格要將近18萬元(人民幣,下同),但自己的積蓄不到10萬元,購買如此昂貴的機械,家人都有顧慮。
在當地農機部門指導和相關金融機構的擔保下,蔣德明下定決心,貸款9萬元購入機械,成為一名跨區域水稻收割農機手。
擁有自己的收割機后,蔣德明興奮不已,憑借之前掌握的家電維修知識,他深入鉆研收割機的內部構造,學習農機維修保養知識,碰到機械故障問題,總能自己修理。
每到水稻成熟的農忙時節,蔣德明便和妻子一道,裝載上收割機,踏上為期近兩個月時間的征途,為農戶們搶收水稻和麥子,最北到過安徽,最南去過中越邊城靖西市。
“那時候,大型收割機數量不多,我們所到之處,很多農民依然靠人工收割稻谷,我看到之后,就駕駛收割機,免費上前示范,他們見用機器收割,省時又省力,我還能幫他們完整保留秸稈,就紛紛請我幫忙收割?!笔Y德明說。
圖為蔣德明(右一)向青年農機手介紹維修工具的使用方法。林浩 攝
經過近五年時間的努力,蔣德明不僅還清了銀行貸款,在國家補貼政策的幫助下,還更新換代了收割機。2009年,他成立了金牛農機專業合作社,專門提供農機作業、維修、培訓和咨詢等服務,吸引眾多年輕人加入,從事跨區域收割水稻工作。
記者近日走訪金牛農機專業合作社看到,收割機、育秧生產線、插秧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現代化的農機設備一應俱全,蔣德明還專門設置了機器保養和維修區。
蔣德明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農機手,必須對機械設備的性能、構造和“性格”了然于心,做到提前保養,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不能一味等待廠家師傅上門維修,否則會耽誤時間。
如今,蔣德明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學生跟著自己學習過農機維修知識,但他知道,他們的收割足跡已抵達黑龍江、吉林等省份。
作為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蔣德明常常接到遇到農機故障學生的求助電話,咨詢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都給與耐心指導。
近年來,蔣德明相繼獲得廣西基層農機推廣補助項目示范戶、廣西種糧大戶、農機特派員等榮譽稱號,今年初,再次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
圖為蔣德明的兒子駕駛農機前往作業現場。林浩 攝
如今,蔣德明的兒女和孫子都加入合作社,成為“新農人”,流轉土地大規模種植水稻,幫扶農戶400多戶。
“我的后輩們都跟我學習農機駕駛和修理的知識,開起機器來特別‘麻溜’,接下來,我們準備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規模,探索應用新的農業技術,通過‘人+機械+技能’的生產模式,流轉更多土地種糧食?!笔Y德明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介紹,近年來,廣西加大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發掘和培養力度,鼓勵支持他們開展農機具研發創新,領辦創辦農機服務組織,形成了農機實用型人才“頭雁集群”效應,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機械化率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