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桂陽縣處于適宜煙葉生長的黃金緯度,是全國八大煙葉香型,南嶺丘陵生態區焦甜醇甜香型煙葉的典型產地。2021年,桂陽縣被列為全國首批啟動的25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之一。三年間,打造現代化煙區的探索與四百年刀耕火種在這里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年來,郴州桂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將農機農藝融合作為煙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推動桂陽煙區煙葉生產向全程全面機械化升級,助力農機煙用與大農業資源共享。
為百年技藝融入精益理念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農田宜機是基礎,農藝配套是關鍵,只有推動農機與農藝雙向奔赴,才能實現農機農藝的有效融合。”談及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桂陽縣局(分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經理鄧小強這樣說道。
近年來,為了實現農機與農藝的有效高效銜接,桂陽縣局(分公司)聚焦煙葉生產“育苗、大田、烘烤”三個場景的“育、耕、種、管、采、烤”六個環節,以“作業流程方式、農藝技術參數、生產物資規格”統一作為重點,從作業條件、作業質量、作業效率三方面招手,進行農業技術集成、作業場景重構,統一各環節宜機化農藝標準,為農機裝備設計研發、改進優化、選型配置提供方向指南和設計遵循。
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他們在耕整地環節,將翻耕、旋耕兩道工序改為深翻深旋一次作業。在施肥環節,配套緩釋肥技術,改“一基三追穴施”為“基追一體條施”,減少追肥作業次數。在采收環節,大力推行上部葉4—6片成熟一次性采收,實現整株4次分層采收。
“近幾年以來,全縣的煙葉生產作業工序從傳統的32個減少到22個,煙農普遍反映效果更好,工序更精簡更高效,全縣的煙葉種植宜機化水平、精益化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桂陽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史勁松這樣評價道。
給傳統農耕插上機械翅膀
能用、好用、適用的農機是機械化作業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的關鍵所在。
“作為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煙葉大產區,我們將解決‘有機可用’作為基礎,逐個進行推廣普及,將‘有機難用’作為重點,逐個突破解決。讓煙區農機裝備由‘有用’向‘能用’‘好用’升級。”桂陽縣局(分公司)分管煙葉副經理劉凌華介紹道。
2021年以來,桂陽縣局(分公司)針對南嶺丘陵煙區煙田土層厚、黏性重、掉頭難等特點,堅持引進推廣和自主研發雙輪驅動,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農機廠家開展合作,著力提升農機裝備對丘陵煙區農藝技術、作業環境和使用需求的適應性。以滿足好掉頭、能爬坡、不打滑為基本要求,優選出一批動力足、輕簡型、一機多能、煙農滿意、作業便利的機型。以解決農機作業效率低、適應性差等“有機難用”為攻堅重點,建立“工作室+科研院所+農機企業+基地”的農機研發模式,組建包括1名博士和7名碩士研發團隊,不斷優化農機關鍵結構性能參數。成功研發出新型移動送盤式剪葉機、垂直深耕一體機、輕簡型移栽機、自動裝編煙一體機等9款適用于南嶺丘陵煙區的農機設備,全縣“有機難用”“無機可用”問題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全縣引進、研發新型適用農機4大類、16款,推廣數量達621臺套,推廣面積達11萬畝,三個示范區內,煙農培土、澆施肥、植保、打頂抑芽、編裝煙等環節用工成本分別下降8.33%、42.86%、77.33%、37.5%、60.5%,可以說是給桂陽煙區的傳統農耕插上了機械化的翅膀。”桂陽縣煙草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鄧林才如是說。
讓農民農事擺脫繁瑣羈絆
開展示范創建以來,桂陽縣局(分公司)將“農機少待機,人閑機不閑”作為提升農機經濟效益,加快農機推廣與應用,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煙用農機向大農業延伸的重要舉措。
以此為目標,桂陽縣局(分公司)在湖南省局和郴州市局的支持下,探索推廣“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助農平臺+農服4S店”的農機服務模式,打造專屬的“農機通”調度平臺,提供網格化作業、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形式服務。緊密聯系政府,整合社會資源和農機信息,依托智慧農業開發,運用物聯網計算,讓農機基本信息、實時位置、工作狀態在平臺地圖上一目了然,實現農機的動態管理和高效調度,大幅減少“待機率”“閑置率”的同時,實現了機械和供需雙方的有效銜接。
與此同時,桂陽縣局(分公司)建成綜合農事服務中心3家,合理化布局建設農機服務4S店5個,農機維修網點62個,組建“農機維修110”服務隊17支,農機手服務隊27支。并通過“政府農機相關部門+農機廠家+煙草公司+合作社”聯合開展農機手專題培訓34期,培育穩定執業持證專業機手460名。
“目前,全縣煙用農機除保障24.53萬畝烤煙種植外,平臺上水稻、瓜果、蔬菜等多作物農機訂單量已超過16萬畝,更簡便的用機模式,更輕松的耕作方式,加快促進了農機的普及,讓全縣的農民農事由辛勞繁瑣的手作化向高效簡便的機械化轉變。”桂陽縣農機事務服務中心負責人吳勇這樣介紹道。
百里煙海,農機逐野。下一步,桂陽縣局(分公司)將聚焦“雙減一整合”,加快構建農機能用適用、農藝標準配套、農民易學易用、農服快速高效的“四位一體”機械化生產系統,持續加大“農機通”平臺推廣力度,推動農機作業服務向大農業延伸,以實績實效實現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用科技賦能為桂陽農業現代化添彩,為農民農事“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