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鳴聲陣陣,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來回穿梭,完成切割、脫粒、打包等工序,大中型圓捆機緊隨其后,將雜亂的秸稈變成一捆捆弧度均勻的圓柱形草墩。聯合收割機和圓捆機齊“上陣”,讓濰坊青州市邵莊鎮1400畝小麥,不到一周就“顆粒歸倉”。
“以前用聯合收割機很方便,但留下的秸稈令人犯愁。今年我們用上圓捆機,妥善處理了秸稈,花費還少。”邵莊鎮種糧大戶劉偉說。
“三夏”期間,邵莊鎮首次使用“新助手”圓捆機,推出“收割+打捆”雙服務嵌套模式,小麥收割高效便捷,秸稈處理更是整齊劃一。多家農戶主動申請用圓捆機輔助夏收。從收集、規整到打捆,機器全自動操作,不耗費人力,省時又省心。
時值“三夏”麥收時節,在中國糧食主產省山東,聯合收割機、圓捆機等眾多“鐵牛”馳騁田間地頭,農技人員送“技”下鄉,護航糧食增收。記者采訪獲悉,今年以來,山東為5801臺大型聯合收獲機、拖拉機等加裝輔助駕駛系統,實現自動駕駛,北斗系統在農業領域應用日漸廣泛。
走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聊城市茌平區,86萬畝小麥進入收獲期。“三夏”時節,該區共上陣耕、種、收各類農業機械1.3萬臺(套),其中新型農業機械3000臺(套)。
“我們借助農機推廣站、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力量,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機收減損培訓活動,提高農機手機收減損技能,確保夏糧顆粒歸倉。”茌平區農業農村局四級主任科員李光表示。
據茌平區馮官屯鎮高級農藝師李其成介紹,農技人員結合生產實際,指導農民落實小麥鎮壓控旺、缺墑補灌技術,開展新型農機對比實驗和優良品種展示示范,實現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
“三夏”以來,素有“魯南糧倉”之稱的棗莊滕州市有序調度農機,加快搶收成熟小麥,并組織農技人員走村入戶,面對面地指導農民開展搶收工作。
“我今年通過植保無人機開展小麥病蟲害防治,還用上有機肥。成熟后的麥子麥穗飽滿、麥粒均勻。”種糧大戶張銘峰今年種植了280畝小麥,他采取“小麥聯合收割—秸稈還田—玉米直播‘一條龍’模式”,實現小麥隨收、玉米隨播,全程機械化操作,大大縮短了農時。
滕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王延玲表示,該市今年首次嘗試在有條件的麥田推廣滴灌技術,鋪設滴灌設備,改變了以往以基肥為主的施肥方式,解決農戶麥田管理時澆水、追肥困難的問題,有效節水、節肥。
“新農機”不僅奔忙在山東田野里,還活躍于糧食晾曬、儲存等各環節。
在臨沂市沂南縣大莊鎮溝崖村一處合作社基地,一車車小麥被送進烘干機。“現在是麥收農忙時,合作社一天烘干300多噸小麥。”黑土湖農機化服務專業合作社經理王曉軍向記者介紹說,有了專業設備,小麥烘干擺脫天氣制約,降低了霉變可能,損耗率比傳統晾曬降低約6%。
今年,沂南縣新設糧食烘干點兩處、增加糧食烘干機3臺,新增日烘干能力330噸。截至目前,全縣在用糧食烘干機械18臺,日烘干能力920噸。同時,該縣不少村莊借助攝像頭、無人機等對農戶晾曬的小麥進行遠程“看護”,以智慧化手段保障小麥晾曬安全。
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鎮馮段王村的糧庫,近日迎來建成后的第一車糧食。這是山東國興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社會化服務項目。走進糧庫,6座2000噸容量的鋼板倉和2座烘干塔格外顯眼,剛剛收購的小麥經過檢驗合格,將被送入烘干塔。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糧堆下智能測溫設備精準采集實時溫度,通過物聯網技術自動回傳至智慧糧庫系統。管理人員收到提醒,就能及時用手機或平板設備遠程處理。
“小麥到了鋼板倉,就等于住進‘變頻空調房’。”項目負責人馬勝寬說,糧倉過去實施人工測溫,耗費人力,如今自動巡檢系統全天在線,一旦檢測到溫度超過警戒值,立即觸發警報,極大提高測溫、處置效率。
農機、農技相結合,推動山東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官方消息顯示,今年山東小麥質量明顯好于常年,如后期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單產、總產有望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