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大地,萬象“耕”新,眼下正是春耕春管關鍵時期,湖北省春耕備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極目新聞記者從3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辦的2024年湖北省北斗產業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獲悉,運用“北斗衛星定位+慣性導航”組合導航技術的北斗高精度農機自動駕駛終端系統(含監測終端),已經在各地的農機設備上裝機量有數萬臺套,延長可耕作時間,提升農機作業效率,以新質生產力為春耕生產注入新活力。
北斗+農機本領強,“慧”種田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光谷企業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依迅北斗)展位上展示的這套系統,主要由方向盤、1個圓盤狀“北斗三號”數據傳輸終端、1塊顯示屏、兩個蘑菇狀天線等設備組成,有點像模擬駕駛器。
工作人員操作方向盤右前方的一塊顯示屏,輸入農機寬度、播種間隔、起點、終點,在輸入幾個不同的參數后,不到一分鐘,方向盤便開始轉動,模擬自動駕駛狀態。農機在田地里的運行軌跡,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U形線等所需要的其它軌跡。
“在實際應用場景中,這套設備會安裝在開溝、耙地、播種、覆膜、起壟、噴藥、收割等農用機械上。北斗衛星定位加慣性導航等技術的運用,給機械裝上了‘天眼’。”武漢依迅北斗時空副總經理趙翊介紹,比如一臺農用拖拉機,就算駕駛室里面有復雜的操縱桿和按鈕,一旦安裝了北斗自動駕駛系統,調轉方向、松緊油門和剎車等,全部輕松搞定。
北斗+農機,有什么好處?趙翊告訴記者,農忙時節,北斗定位導航系統可以實現農機的高精度定位,無論是播種、施肥還是收割,能夠做到精確無誤。這有助于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另外,農民只需在田間設置好作業路線,農機就可以自動完成耕種任務,避免了人為操作的誤差和疲勞,讓春耕備耕工作變得更加輕松高效。
不僅如此,運用北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搭建的依迅北斗時空數字農業云平臺,可鏈接農機、作物、土壤、水利和氣候等信息,形成一張“農田處方圖”,農田的適收指數、施肥指數、病蟲草害指數等多項數據顯示在田地周圍,提供精準數字支撐。
華中最大規模北斗產業園首樓封頂
北斗定位導航及農機自動駕駛技術,為春耕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據介紹,在湖北省的廣袤田野上,搭載了北斗定位導航系統的農機自動駕駛設備成為了春耕戰場上的“主角”。在湖北以及長江經濟帶、華中地區省市,來自依迅北斗的北斗高精度農機自動駕駛終端系統(含監測終端),其裝機量迄今已經有數萬臺套,幫助春耕備耕每畝作業效率平均提高10%左右。
趙翊透露,今年1月到現在,他們的產品的出貨量、作業面積,同比去年都有大幅增長,并根據市場需求迭代產品技術功能,推出了自動避障系統,并全力研發“北斗定位+量子通信”解決方案,推動新的產品向更小型化、更有性價比、更加智慧化方向升級迭代。
本次大會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指導,湖北省北斗衛星技術應用協會、武漢依迅北斗、中國電信北斗技術創新中心等聯合承辦。活動邀請近300家【】全國范圍內的北斗芯片、天線、板卡、模組、終端、算法和應用系統領域的上市公司、頭部企業、科研機構相聚光谷,共繪北斗上中下游產業鏈合作宏圖,促進湖北北斗規模化應用與產業化發展。烽火通信科技、武漢中地數碼、上海司南衛星導航等18家企業代表簽署了湖北北斗產業生態圈共建合作協議。
活動當日,位于光谷的依迅北斗AI智能終端研發制造基地一期1號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基地一期全部計劃在2025年完工,基地全部建成投用后將成為華中區域規模最大、國內一流的北斗AI智能終端研發制造基地,涵蓋研發測試、生產制造、成品檢測、倉儲配套等,形成完整的北斗裝備智能制造及應用服務鏈,打造為湖北北斗產業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