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象“耕”新。14日上午,現代農機促春耕生產現場演示會在南安洪瀨鎮福林村的農田里舉行。水稻種植大戶、水稻重點村負責人齊聚田間地頭,觀看技術人員現場演示無人機飛播、水稻精量穴直播、無人駕駛機插作業、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等先進技術,感受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
智能插秧機可以依照設定好的軌跡快速完成機插任務
與會人員觀摩“水稻精量穴直播”作業
記者在演示區看到,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在稻田中依照設定好的軌跡自動轉彎,快速完成機插任務,自動對齊技術使插下的秧苗間距均勻。與傳統農機一人駕駛、一人裝苗、一人輔助的模式相比,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只需一人裝苗,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無人機正在播種水稻
在另一塊展示田上空,技術人員操控無人機從農田上方飛過,均勻地將稻種撒在農田中。與傳統播種相比,無人機飛播只需提前將種子進行泡發,拌種之后就可以進行播撒,免去水稻育秧移栽過程,能有效提升播種的均勻度。同時,無人機還能全天候自主作業,實現打藥、撒肥、田間吊運等功能。
來自南安石井鎮的水稻種植大戶卓永裕對正在“飛播”的無人機贊不絕口,他有一個200多畝的家庭農場,種植的作物以水稻為主。他說:“現在的農耕都朝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新農人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向‘開著小車去種田’轉變。我的田里也有大型拖拉機等機械化設備,這次參加演示會,我對無人機和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較感興趣,因為它們比傳統設備省藥、省肥,還節省人工成本。”
參觀全自動育秧流水線
參觀育秧大棚
在工廠化育秧示范點,工人們正在操作一臺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完成填底土、噴水、精確播種、覆土等步驟,隨后秧盤被送入育秧大棚培育。這是我市首個育秧大棚,使用先進的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能夠對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進行檢測和控制。縮短育苗周期大約一星期,最快20天即可出苗,能有效規避“倒春寒”等惡劣天氣,培育出來的秧苗密度也適中,適合進行機械化插秧,從而實現育秧到插秧全程機械化。
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
南安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春福告訴記者,除了水稻育秧,智能化育秧工廠還能用來培育花苗、蔬菜苗、食用菌等,多元化利用能提高設備使用率,實現降本增效。春回大地,萬象“耕”新。14日上午,現代農機促春耕生產現場演示會在南安洪瀨鎮福林村的農田里舉行。水稻種植大戶、水稻重點村負責人齊聚田間地頭,觀看技術人員現場演示無人機飛播、水稻精量穴直播、無人駕駛機插作業、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等先進技術,感受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
智能插秧機可以依照設定好的軌跡快速完成機插任務
與會人員觀摩“水稻精量穴直播”作業
記者在演示區看到,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在稻田中依照設定好的軌跡自動轉彎,快速完成機插任務,自動對齊技術使插下的秧苗間距均勻。與傳統農機一人駕駛、一人裝苗、一人輔助的模式相比,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只需一人裝苗,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無人機正在播種水稻
在另一塊展示田上空,技術人員操控無人機從農田上方飛過,均勻地將稻種撒在農田中。與傳統播種相比,無人機飛播只需提前將種子進行泡發,拌種之后就可以進行播撒,免去水稻育秧移栽過程,能有效提升播種的均勻度。同時,無人機還能全天候自主作業,實現打藥、撒肥、田間吊運等功能。
來自南安石井鎮的水稻種植大戶卓永裕對正在“飛播”的無人機贊不絕口,他有一個200多畝的家庭農場,種植的作物以水稻為主。他說:“現在的農耕都朝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新農人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向‘開著小車去種田’轉變。我的田里也有大型拖拉機等機械化設備,這次參加演示會,我對無人機和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較感興趣,因為它們比傳統設備省藥、省肥,還節省人工成本。”
參觀全自動育秧流水線
參觀育秧大棚
在工廠化育秧示范點,工人們正在操作一臺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完成填底土、噴水、精確播種、覆土等步驟,隨后秧盤被送入育秧大棚培育。這是我市首個育秧大棚,使用先進的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能夠對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和二氧化碳進行檢測和控制。縮短育苗周期大約一星期,最快20天即可出苗,能有效規避“倒春寒”等惡劣天氣,培育出來的秧苗密度也適中,適合進行機械化插秧,從而實現育秧到插秧全程機械化。
循環式智能育秧設備
南安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春福告訴記者,除了水稻育秧,智能化育秧工廠還能用來培育花苗、蔬菜苗、食用菌等,多元化利用能提高設備使用率,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