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藜麥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健身博主及輕食愛好者的飲食清單中。由于富含蛋白質、纖維素,可以增強飽腹感,減少卡路里的攝入量,又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血糖,藜麥成了粗糧界的“網紅”食物,備受消費者青睞。
13年前,來自大洋彼岸的一粒藜麥種子在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試種成功。多年來,靜樂縣以“全國藜麥第一縣”為目標,確立了“中國藜麥之鄉”的品牌定位,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科技賦能、提質增效的產業振興之路。
因地制宜,成就上乘品質
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引入中國已有30多年,曾在多個地方試驗種植,但未能大面積推廣。而在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的靜樂縣,自2011年試種成功后的兩年內,藜麥種植面積擴至萬畝,到如今超5萬畝,成為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的雜糧品類。
“靜樂縣海拔較高,無霜期短,適合具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特性的藜麥生長。”靜樂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宋曉玲介紹,靜樂縣是享譽國內的雜糧黃金種植區,汾河滋養兩岸沃土,加之高海拔、氣候四季分明,成就了靜樂藜麥的上乘品質。
靜樂縣所在的忻州市被譽為“中國雜糧之都”,種植雜糧有15大類、600多個品種,具有規模大、種類多、品質優、商品率高、產業基礎好等鮮明特點,這給藜麥的“成長之路”提供了巨大優勢。數據顯示,2022年靜樂藜麥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的1/6。
科技助力,選育優良品種
隆冬時節,位于靜樂縣神峪溝鄉東大樹村“中國藜麥之鄉”產業園的藜麥日光溫室育種試驗棚中卻溫暖如春、生機盎然。
自引進藜麥后,靜樂縣積極培育“靜藜”系列品種,大力推廣本土化培育和種植。圍繞藜麥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靜樂縣提出打造“全國藜麥育種制種縣”的目標,開展種業關鍵技術攻關。
“中國藜麥之鄉”產業園就是肩負著這一重任誕生的。作為全國首家集育種、制種、種植、防治、加工、培訓、研發、冷鏈倉儲等于一體的藜麥專業化產業園區,這里設有存放著3200份藜麥種質資源的基因庫,還設有研發中心、培訓中心、交易中心、綜合展示中心等。其中,藜麥育種園占地100畝,擁有16個日光溫室,生長著近百種雜交藜麥。
山西稼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武祥云告訴記者,育種基地的大棚由政府出資建造,免費提供給企業進行雜交育種實驗。“大棚溫度常年保持在10攝氏度以上,室外一年種一茬,大棚里一年可以種四茬,加速了育種進程。”
“發展藜麥雜交育種的目的是改良品種,通過改善顆粒大小、植株高度等性狀,增強品種的商品性,方便種植收割。”該公司農藝師賀培洋介紹,目前公司已經成功培育出5個通過審定的藜麥品種,如“靜藜1號”藜麥新品種有著抗倒伏、耐熱、早熟等特點。2023年,公司繼續推進“靜藜”系列品種育種制種和推廣繁育,“靜藜2號”“靜藜3號”正在攻關階段,有望在抗性和增產等方面有較大突破。
記者了解到,影響藜麥產量和品質的最主要因素是穗發芽問題。目前稼祺公司計劃通過人工干預、化學誘變等方式初步篩選培育出耐穗發芽品種,以解決目前困擾藜麥種植的“痛點”。
據靜樂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鞏亮軍介紹,目前,靜樂縣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陸續開展了藜麥基因鑒定、重組、品性改良等技術研究合作,配套建設專業化年加工20噸的藜麥制種加工車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