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提高水稻產量一直是水稻育種專家的夢想。然而,一個多世紀來,秈粳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和應用一直是世界性難題。
華中農業大學歐陽亦聃教授、米甲明副教授聯手搭建起克服秈粳亞種間雜種不育的“橋梁”,該研究可保障亞種間雜交稻的大田生產,實現了“一‘橋’飛架秈粳,天塹變通途”的設想,對未來培育高產秈粳雜交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這是一場跨越30余年的接力,幾代人激揚夢想、追求卓越,一棒接著一棒跑,將寸寸光陰濃縮在試驗中,為秈粳雜種不育基礎和應用研究“鋪路架橋”……
一場跨越30余年的接力
秈粳雜交具有半不育特性,結實率很低,就像馬和驢雜交所生的騾子一樣,繁衍后代能力不足。
1984年,水稻科研工作者發現,在秈稻與粳稻兩大亞種之外,存在著一類特殊水稻種質資源,它既能與秈稻“婚配”,又能與粳稻“婚配”,且雜交的后代結實率高,因此被稱為廣親和品種。找到并分離調控廣親和的基因,便可找到解決秈稻和粳稻雜交后代育性下降、結穗后空殼問題的“金鑰匙”。1990年,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領銜的水稻團隊便開啟了這場“秘境追蹤”。
在一屆屆師生前赴后繼的接力下,團隊在秈粳雜種不育遺傳機理及廣親和性研究領域捷報頻傳,揭示了水稻秈粳雜種育性調控的分子機制,為有關秈粳雜種不育、物種生殖隔離分子機理、生物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這不僅是秈粳雜種不育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水稻功能基因組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讓培育高產優質的秈粳雜交稻的應用研究駛入了“快車道”。
2012年,常年駐扎在育種生產一線的牟同敏教授向張啟發院士推薦了米甲明進入水稻團隊開展博士課題研究,希望將發現的基因在育種實踐中用起來。
2013年,已在秈粳雜種不育研究領域探索了十年的歐陽亦聃愈發意識到:“要取得秈粳雜交育種研究的成功,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秈粳雜交育種的‘鏈條’才能飛快轉動起來。”
在與米甲明多次深入交流后,歐陽亦聃欣喜地發現,兩人的科研正好可以“無縫對接”。他們一拍即合,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科研合作。
一段永不言棄的征途
“信念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米甲明坦言,剛進入團隊時,世界范圍內關于秈粳雜交育種實際應用的研究很少,科研早期就如同在黑夜中摸索。一年接著一年跋涉,扎根田間的日子里,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與朝霞為鄰,也記不得有多少天與星星做伴,成百上千次的試驗見證了他辛勤的汗水,也記錄了他從“無從下手”到“漸有眉目”的成長歷程。
伴隨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和艱辛,支撐米甲明將這份“倔強”進行到底的,是導師牟同敏教授和張啟發院士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有歐陽亦聃這位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
“平日里,只要有新的想法,我們都會第一時間討論交流。一些自己苦思冥想都想不通的難題,也常常會在交流中迎刃而解。”米甲明說。2016年和2020年,合作的研究多次結出碩果,為后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這場接力賽中的重要人物,博士研究生周鵬輝和王正基同樣經歷過早期探索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