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權(右二)帶領團隊黨支部成員在企業肉羊生產加工車間開展技術指導。 受訪者供圖
農產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是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加工所”)以農產品加工產業為紐帶,建立“黨建+科技”產業發展模式,通過黨員帶頭、支部共建、技術服務等方式,將黨建優勢和科技優勢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推動了農產品加工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頭雁”帶領
創新青稞技術產品
2017年,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援藏干部,食物營養與功能性食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鳳忠前往西藏,牽頭籌建了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產品開發與食品科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黨支部書記,探索農產品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盡管初到西藏時遭受高原反應,每天需服用七片藥物來緩解不適,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縮。“既然組織派我們來西藏,我們就得拿出國家隊的水平,不能辜負組織的期望。”王鳳忠經常這樣說。
“青稞產業作為西藏最大的農業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但當時西藏青稞加工產業基本是小規模生產,缺乏創新性產品,也沒有相關人才,生產技術落后,產品賣相差,普通百姓不愛吃,我們得想法子把青稞開發成方便營養的食品。”王鳳忠表示。
在瞄準目標之后,加工所的黨員干部以身作則,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探尋科技與青稞的結合方式。王鳳忠與多地黨組織積極溝通聯系,赴拉薩、日喀則、山南等7地市40余縣調研,同國內多個領域知名專家合作,對西藏青稞的種植條件以及相應的產業升級方向進行了考察規劃。
圍繞原料品質不高、優質不優價、加工技術和裝備落后、高值化產品缺乏等產業問題,加工所迅速明確攻關方向,開展技術研究,收集了146個青稞品種,建立“食用-營養-加工”時空多維評價體系,構建了我國首個青稞多維品質數據庫,明確了36個核心指標、17542條品質數據,為青稞加工產業提供數據支撐。
“我們創制了青稞減菌滅酶、柔性碾削、加工副產物功能因子高效萃取等三大類核心裝備,讓青稞產品保質期從3個月延長至10個月。”王鳳忠說,針對青藏高原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技術落后、附加值低的現狀,加工所先后建立起了青稞米、青稞面、β-葡聚糖等多條生產線,創制并產業化推廣高原特色農產品與營養健康新產品,帶動企業新增銷售額1.31億元,帶動3000余人脫貧,推動西藏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從0.18∶1提高到0.25∶1。
加工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王鳳忠依托西藏自治區的農產品加工科研機構,整合全國農產品加工科技人才,提出以項目為紐帶,以西藏特色農產品為研究對象,合作開展科學研究。3年援藏,王鳳忠團隊憑借“黨建引領+科技”的模式,研發出青稞6大類124個產品,包括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酒、青稞酵素等,設計建成了西藏最先進、最大規模的4萬噸青稞米生產線。
經過產學研攻關,團隊成功將青稞市場從高原拓展到全國,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