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的2023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推進會在江西豐城召開。記者從會議了解到,三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74.02億元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涉及全國297個縣。各地創新思路、主動作為,在培育服務組織、創建運行機制、集成技術模式、促進提質增產、帶動整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整縣推進糞肥還田,促進有機資源變廢為寶。三年來,試點縣累計收集處理固體糞污4388萬噸、液體糞污6216萬方。通過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動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初步解決了試點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難題,減污增碳效果突顯,實現生產生態雙贏。
培育支持服務組織,糞肥還田市場初具規模。以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抓手,各地通過政策支持、資金獎補、宣傳引導,鼓勵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開展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培育了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國參與綠色種養循環的服務主體已達2500家,比項目實施前增加近1000家,從事糞肥還田相關人員近3萬人。專業化服務組織的裝備條件不斷改善,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社會化服務組織擁有糞污運輸車1萬多輛、堆漚處理設備1.5萬臺套、施用機械設備1萬多臺(輛),累計對接養殖場戶8.4萬家、種植主體80萬家,平均服務半徑20公里,服務播種面積7800萬畝次。
組裝集成技術模式,糞肥施用更加科學高效。各地積極開展田間試驗,充分發揮農機農藝融合優勢,集成組裝“固體糞肥+N”“液體糞肥+N”等類型多樣的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湖北省在高山蔬菜產區因地制宜集成推廣“軟體儲糞(水)袋”,有效解決了山區糞水儲存難題。江西省萬載縣通過“堆漚肥運輸車+鏟車+堆漚肥施撒車”模式,全縣每天可完成堆漚肥施撒1000畝以上。
探索長效運行機制,為綠色種養循環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各地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探索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擔的運行機制。通過政府主導,組織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三方簽訂合同,落實責任義務,開展長期穩定的種養對接合作,實現需求互補、協同推進和同向發力的種養結合機制;通過項目引導,初步形成“政府補貼一點、養殖企業出一點、種植主體掏一點、服務組織賺一點”的種養循環利益鏈接機制;應用現代信息手段,對糞污收集運輸處理、糞肥還田作業進行全過程監控記錄,做到糞肥來源清楚、糞肥去向可查、監管不留死角的全程追溯機制。
突出增產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和品牌強農。如四川省項目區水稻增產43公斤/畝,精米率平均提高1.3%;安徽省項目區施用糞肥后的蘋果維生素C含量提高10%—20%……一項項數據表明,糞肥合理施用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糧食產能,健康的土壤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促進產量品質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