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秸稈、機車打包、運輸儲存……連日來,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勝平村的農田中,七八臺大型打包機忙著撿拾秸稈,隨著機車勻速前進,散落在地里的玉米秸稈被快速“吞”進機車內,隨即均勻地“吐”出一捆捆秸稈方塊。
初冬時節,肇東市的糧食已經“顆粒歸倉”,豐收的喜悅依然在田間地頭延續著,“生態增收”讓廢棄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推動鄉鎮村屯綠色生態循環發展。
“這些秸稈包主要用于加工精制飼料和秸稈發電,市場前景非常好。”肇東市勝平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曉華介紹,“現在我們每天出動6臺方包機、5臺圓包機,一次作業即可完成對田間秸稈的收集、去雜、壓縮、包膜、打包等工序。”
為了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加快秸稈回收儲存,五里明鎮積極采取政府引導、加強宣傳等舉措,全力推動全鎮秸稈綜合利用,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等利用潛力不斷被發掘。截至目前,五里明鎮秸稈打包離田面積已達到10.8萬畝。
“我們鎮黨委、政府通過統籌各作業主體,利用晴好天氣,將秸稈還田或離田,做到應還盡還、應離盡離,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為明年春季生產打下堅實基礎。”五里明鎮副鎮長陳洪波說。
過去,黎明鎮的秸稈主要用于村民取暖和日常生活燃燒,隨著電氣化的普及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田間的玉米秸稈成了廢棄物。“你看,現在大農機效率多么高,可以把玉米秸稈打成捆離田回收再利用,村民不再亂堆亂放,還能有效防治環境污染,美了環境、富了群眾,更有利于明年耕地起壟保墑播種。”看著打包成型即將運走的秸稈包,黎明鎮永久村農民關洪福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今年秋收以來,黎明鎮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宣傳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政策,發揮典型示范引帶作用,積極推進秸稈打包還田與離田作業,讓秸稈“變廢為寶”,為進一步保護黑土地、推動鄉村振興增添了“綠色引擎”。“我們采取鎮干部包村屯、村屯干部包地塊的工作機制,加快全鎮玉米秸稈打包離田,目前已經有14.9萬畝玉米秸稈離田。”黎明鎮鎮長王宇介紹,隨著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當地逐漸形成了科學、便捷的收儲模式,提升了秸稈利用效率,改善了農村人居生態環境。
“秸稈飼料粗纖維不僅可以有效補充飼草料用量,還能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非常適合用于肉牛喂養。”晨曦微露,昌五鎮的肉牛養殖大戶孫學勇正在牛舍內忙碌,每逢玉米收獲季,孫學勇都會收儲大量玉米秸稈。“我養殖的肉牛目前存欄210多頭,通過政府實施的‘秸稈變肉’工程,秸稈變成了肉牛愛吃的飼料,肉牛養殖已經成為我們村的致富產業。”孫學勇說,一頭肉牛一年需要消耗3噸左右的秸稈,當地豐富的玉米和秸稈資源為肉牛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供應來源,飼料化利用又為解決玉米秸稈廢物利用難題提供了新路徑,一舉兩得。
在金安村,一眼望去,一排排現代化牛舍整齊干凈,一棟棟草料儲存棚內整齊碼放著秸稈包,攪拌機將牧草、秸稈、青貯飼料等攪拌均勻,用于制作肉牛飼料。近年來,金安村以點帶面,積極鼓勵農民養牛致富,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金安村肉牛養殖戶共計53戶,肉牛存欄量達到1600多頭,肉牛養殖基地規模越來越大。
近年來,肇東市以秸稈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的“五化”利用為切入點,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生態環保、農業增效相結合,多措并舉尋求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和新方式。肇東市立足秸稈資源優勢和實際情況,大力扶持相關企業,不斷創新工作措施,推廣新工藝、新技術,讓秸稈“秸”盡所能、變廢為寶,形成了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多方共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