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靈臺縣龍門鄉英武村村民王林拴的家,收割機、播種機、拖拉機等農機具一應俱全。作為當地的玉米種植大戶,王林拴深知使用農機具的重要性,得空就要擦拭保養,提升駕駛技能。
“用農業機械替代人力勞作,省力更省時間。這是我小時候的夢想,現在終于如愿了。” 王林拴感嘆著告訴記者,這些年依靠現代化農業機具,玉米種植規模從30畝增加到100畝,家庭純收入從五六萬元增加到三十多萬元。加上家里價值近百萬元的農業機具,如今王林拴真正成了一名懂技術、會經營、善學習、能吃苦的新型農民。
除了照顧自家莊稼,王林拴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耕地、播種、收割等多種農機服務。在靈臺,像王林拴這樣的新型農民越來越多,他們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先進的機械設備,以發展現代化農業為根本,守護著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
而在靈臺縣朝那柏晟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柏永財看來,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將成必然趨勢。近些年,該合作社在靈臺縣農機服務中心等有關部門和鄉鎮政策支持下,通過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對周邊村民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更加明顯。目前,合作社有農業機械36臺。其中拖拉機15臺,收割機2臺,其它農機具19臺。主要有農業機械租賃、農機駕駛員學習教育培訓和農業托管服務項目實施等主營業務。去年,該合作社完成機耕面積1000多畝,機收面積300多畝,實現農業托管服務營收46萬元。在朝那鎮、百里鎮等地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300多畝,實現經濟收入46萬元。成立以來,合作社年均營收200萬元左右,總資產達1000多萬元。
“我們緊跟農民開發農業、經營農業、投資農業的熱潮,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緊盯春耕備耕、夏秋作業等關鍵時節,常態化開展農機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操作技術培訓、農機具檢修保養及隱患排查等工作,走出了一條機械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新路子。” 柏永財告訴記者。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抓手。靈臺縣堅持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以田塊整治、道路及排水渠修建、土壤地力提升、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配套等為主要建設內容,多措并舉加強建設管理,多管齊下提升建設水平。靈臺縣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省市下達任務3萬畝,總投資4929萬元,涉及3個鄉鎮13個行政村。于今年5月中旬開工建設,止目前已完成2.1萬畝,占總任務的70%。近期,靈臺縣搶抓秋收后施工黃金期,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全面進入“秋冬大會戰”沖刺階段,項目有望11月底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實施高標準農田后,小田并成大塊,便于機械化作業,再加上把供水管網鋪設以后,地真正達到了一年兩茬的耕作模式。” 說起村里正在建設的高標準農田,靈臺縣上良鎮三村張村支部書記曹勇告訴記者。今年,該村村集體經濟僅種菜一項增收5萬元,帶動務工超500人。今年,靈臺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瞄準“噸糧田”目標,推廣“兩年三茬”種植模式,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預計到 2030年,靈臺縣將新建高標準農田25.93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8.27萬畝,新增畝均提高糧食綜合產能100公斤左右,加上優質、節水、節能、節肥、節藥等其他效益,平均每畝耕地每年節本增效80余元,綜合各方面的收益,群眾實現畝增收約208元。
據悉,為全面落實農機安全風險管控措施,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靈臺縣施行農機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以網格化平臺為依托、以現有鄉村“農機兩員”為基礎,推動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覆蓋全面、機制完善、運行順暢、精準管控的農機安全監管機制,打通了服務農機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
止目前,累計出動執法人員553人(次),開展農機安全檢查161場(次),檢查農機生產經營單位58次,檢查農業機械3672臺,現場糾正農機違章163臺(次),排查整改農機安全隱患172起,有效地保障了全縣農機作業安全。享受補貼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1596戶(家),共補貼各類農業機械2535臺(套),其中享補農戶1494戶,補貼機具2257臺(套),補貼資金1557.371萬元;享補企業86家,補貼機具260臺(套),補貼資金377.969萬元;報廢農機具16戶,補貼機具18臺,報廢補貼資金17.1萬元。耕整地機械占比達到43.6%,農用動力機械占21.4%,種植施肥機械占12.5%,收獲機械占7.5%,不僅提升了全縣農機裝備水平,也為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夯實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