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羅甸沫陽鎮紅星村,大型農業機械在田間地頭來回穿梭作業,農機所到之處,沃土翻飛、泥浪滾滾,耕田、掏廂、播種一氣呵成,一派繁忙景象。
“過去用人工點播,一天最多也就一兩畝,現在使用大型農機直播,省時省力,效率高。”沫陽鎮紅星村支書羅德信說。
羅甸機械化耕作省時高效只是黔南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一個縮影,在長順縣構建“1+7+N”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水稻、油菜全托管服務,平均每畝降低種植成本200元,降低農戶種植成本,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在三都縣通過“公司+基地+育秧經紀人”模式,向種植前端延伸,以集中采購農資、集中育秧管理的方式,每畝水稻育秧成本降低100元左右,進一步降低農資農事成本。
11月16日,記者從黔南州糧油生產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黔南發展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事關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成效一個縮影,是黔南下一步做好農業工作的關鍵。
一直以來,黔南州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以服務糧油生產安全為總目標,從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服務體系、聚焦機具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培育壯大服務主體實力,提升服務能力。通過開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托管等菜單式服務,減輕農業勞動強度、降低農民糧油種植成本,推動黔南州糧油生產機械化社會化能力邁上新的臺階。
堅持高位推動,強化頂層設計。州委州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的批示。州農業農村局作為此項工作的主抓部門,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組織骨干力量進行調研并梳理問題清單,研究破解問題困難方式方法。今年2月21日州委辦、州政府辦印發《黔南州糧油生產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水平提升工程方案》(黔南委辦字〔2023〕7號),3月15日州農業農村局印發《黔南州2023年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明確各級各部門的目標任務,理清工作的思路、方法、路徑,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建的局面。
強化要素支持,提升主體實力。全州各級黨委政府整合各類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和項目扶持,培育壯大經營主體。2023年,全州投入農業機械化資金1.37億元(去年0.9億元),同比增長44%。通過培育扶持,全州農機服務組織實力得到明顯提升,農機服務組織161家(去年底113家),同比增長42%;其中:擁有農機原值100萬元(含100萬元)以上64家(去年23家),同比增長178%;從業人員1447人(去年618人),同比增長134%,農機手1243(去年底459人),同比增長170%;農機具擁有量2172臺(去年底1425臺),同比增長52%;農機原值1.7億元(去年1.4億元),同比增長21%。
強化體系構建,提升服務面積。積極構建“12+N”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一個集信息服務、維修保障、駕駛培訓、農機具租賃、綜合農事服務等為一體的農機綜合服務平臺。截至2023年8月底,長順縣、獨山縣、三都、羅甸、惠水等已初步建成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州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社會化服務面積80萬畝次(去年同期50萬畝次),同比增長60%。
通過以上措施,全州社會化服務水平初步取得服務環節得到延伸、服務價格明顯下降、服務口碑大幅提高的較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