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教司、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組織開展了秋收秸稈還田技術培訓,秸稈綜合利用專家圍繞玉米、水稻、棉花等3種作物的秸稈還田工作進行了技術指導,為各地來年糧食作物豐產豐收打下基礎。
圍繞東北黑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蔡紅光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分別概括了玉米秸?還田的操作要點:針對土層厚度超過30cm的平整區域,秸稈粉碎長度應在20cm以下,再用液壓調幅柵欄式翻轉犁將其深翻至15~20cm的土層,深翻時犁幅要大于40cm;針對中、西部雨養區和風沙土區,秸稈粉碎長度應控制在10~20cm,播種前需清理出40cm寬的播種帶,種植模式以窄行40cm、寬行80~90cm為宜;針對部分中晚熟品種的秸稈,在收獲后還需進行第二次粉碎,粉碎長度小于5cm。
在黃淮海玉米主產區,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馬新明強調,在秸稈粉碎階段,若選用聯合收割機作業,秸稈粉碎長度和留茬高度均在10cm以內;若采用“機收籽粒+秸稈粉碎還田”模式,則留茬高度在15cm以內,秸稈和根茬需粉碎2遍后與表層土壤混合,覆蓋地表3~5cm。在還田作業階段,若深耕,要在播種前3~5天根據墑情進行深翻,耕深深度應大于25cm;若旋耕,則耕深深度應超過15cm。另外,還田前要施用化肥作底肥,磷、鉀肥一次性用作基肥,土壤耕層淺的地塊深翻還田時不宜一次過深,可以每年加深2~3cm。
針對南方水稻秸稈還田工作,華中農業大學叢日環副教授講解了技術要點。低茬(留茬高度小于15cm)收獲時,畝產低于600kg的田塊適用于旋耕還田技術,超過600kg則適用一犁一旋還田技術,兩種技術均要求稻草粉碎長度在10cm以內,旋耕深度為15~20cm。此外,對于具備秸稈打捆裝備、秸稈離田綜合利用的地區,還可以采用離田旋耕技術,旋耕深度約為10cm。高茬(留茬高度在35~50cm)收獲時,稻草粉碎長度不能超過10cm并均勻覆蓋。
稻草覆蓋還田油菜免耕飛播技術適用于騰茬期短的一季晚稻-油菜、雙季稻-油菜或再生稻-油菜種植,要在水稻收獲前的3天內,每畝用無人機飛播400g種籽、0.6kg硼砂和1kg尿素。稻草覆蓋還田紫云英套播技術適用于雙季稻或晚稻-紫云英套播,需在水稻收獲的前5天內,每畝用無人機撒播1.5~2.5kg種籽,待收獲并秸稈粉碎覆蓋后、每畝施基肥10~15kg、再開溝。
新疆是我國棉花秸稈資源最豐富的省區,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韓煥勇建議在秸稈含水率25%時開展粉碎作業,在農機選擇上要因地制宜,南疆選用立式秸稈粉碎還田機,北疆選用臥式秸稈粉碎還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