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便于汲取更多陽光雨露,但塊莖始終在根部,而藤蔓的擴張則讓塊莖更加粗壯——形象地描繪了“地瓜經濟”形態。
2004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了著名的“地瓜經濟”理論,核心要義即“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今年的“新春第一會”上,浙江把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納入全省“三個一號工程”之列,引來諸多目光。
對外界而言,浙商眾所周知,但鮮為人知的還有一支“浙農軍”。據不完全統計,其規模近30萬人,在省外承包土地約300萬畝,產值約400億元,相當于全省農業總產值的1/4??梢哉f,農民“走出去”發展,為化解浙江人多地少的瓶頸制約,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地瓜經濟”的奧妙之處在于,“強藤蔓”方能“壯塊莖”,兩者間的營養互輸很關鍵。最近,記者在麗水市縉云縣采訪發現,當地茭白、燒餅和麻鴨三個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如“藤蔓”與“塊莖”般形成良性互動,小產業派生大產值,富民效應十分顯著,對于發展山區農業經濟頗具借鑒價值。
帶著模式勇闖天下
這些年,縉云昊禾茭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斌很難著家,因為外頭的基地越擴越大。利用海拔差和地域差,再配套冷庫,基本可實現全年供應。8月中旬正是本地茭白的空檔期,記者抵達合作社時,一車來自云南的高山茭白正抓緊卸貨。
千里之外的茭白田里,每天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王斌要張羅好采茭工。最高峰時有600多人,白天割茭白、晚上裝袋,一天工資500元。如同“麥客”一樣,他們隨茭白依次成熟遷徙,數量多達萬人。
王斌主外,合作伙伴樊煒峰則主內。本地空間有限,種茭才500畝,無需多費心力,樊煒峰更多精力在市場。有著15年茭白經銷史的他,清楚掌握哪個地區更愛何種茭白,周到安排對應產區。此外,合作社還負責收購新建鎮1萬多畝本地茭白。
在王斌看來,縉云是至關重要的大后方??h里有著成熟鏈條,不僅輸出整套技術,甚至還將專用的袖套、水鞋、鐮刀等也悉數帶出。更關鍵的是,政府出面與眾多科研院所合作,選育新品種、研究新技術,尤其是茭白專用肥的問世,這些對于他們在外更好發展十分重要。
今年,兩人又有新創舉:在遼寧落地了一個育種基地,從那里育出的茭苗,成熟后個頭特別大。試驗了幾年后,眼見技術穩定,方才加大推廣力度,這一季的茭苗有望覆蓋4000畝。其背后,就是縉云縣政產學研用的高度協同。
茭白是縉云最大的農業產業,本地6萬多畝,縣外卻有8萬多畝,從業人員3.5萬余人。如今,當地已形成健全的集散網絡,外頭近一半產量拉回縣里分銷,派發至各地市場。因此,去年,盡管茭白一產產值為4.7億元,帶動全產業鏈產值卻高達18億元。
相對而言,縉云另一富民產業——燒餅,從業者更像一支“螞蟻雄兵”,只需一身技藝、一只燒餅桶,就能開辦“夫妻攤”。為推動“燒餅師傅”更好走出去,縣里久久為功,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呂樟金兄妹四人,皆為高級縉云燒餅師傅。經營得當,一年能“烤”百萬元產值,這并非創業神話。針對技術培訓,縣里有機構、有基地,手把手傳授非遺技藝;開辦示范門店,又有1萬到3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補貼;若缺資金,還予貼息貸款。
如今,縉云燒餅從業人員達到2.4萬人,全國各地開出了699家示范點、8000多個草根攤位。像呂樟金所在的北山村,光“高級師傅”就有近百人。去年,燒餅產值突破了30億元,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搭建平臺培強“地瓜”
65歲的涂忠亮是燒瓷的一把好手。此前,因為土缸土罐等被塑料制品替代,差點讓他放棄代代相傳的手藝,眼見燒餅漸火,涂忠亮轉行燒制爐芯,果然柳暗花明。每年,從他這兒出貨的燒餅桶就有數千只。
壺鎮鎮吉安村自古開窯,如今,窯火滅了,爐芯生意倒是走旺,像涂忠亮這樣改行的還有幾家,反倒成了“爐芯村”。當然,一個爐芯能用四五年,復購率并不高,若要講縉云燒餅留在本地的“塊莖”,還得屬靈魂味道所在的菜干。
縉云菜干須用九頭芥,采取低鹽發酵腌制,得經過“三蒸三曬”,方具獨特風味。東方鎮既做燒餅,也制菜干。然而過去,芥菜種植與加工均為單家獨戶分散經營,不僅難成氣候,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安宋毒印钡囊?,有望打破格局。“菜味居”老板范濤與科研院所聯手,聚焦清洗、脫水、烘干、回鹵等一個個環節攻關,既保留傳統工藝與味道,又盡可能機械化與流水線。如今,這條生產線就落戶東方鎮的農事服務中心。
根據設計產能,“菜味居”一個生產季能消耗500畝九頭芥。由此,鎮里放心動員適度規模種植。九頭芥10月種下,到翌年春天收獲,正好可讓冬季無閑田。眼下,不少稻農正嘗試與芥菜輪作,一地可雙收。新發展連片20畝以上的,縣里還有200元每畝的一次性補助。
在縉云縣副縣長朱平看來,走出去是為了在更大空間實現更大發展,但最終目的還在讓“塊莖”更加粗壯碩大。如何培強“地瓜”?平臺很關鍵。對此,縣里專門辟出用地指標,建設農產品加工小微園,致力于打造多功能、復合型、創新型的農業綜合體。
如果順利,虞揮明年就可將旗下欣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搬至園區。年輕人思路活,接下父親的“養鴨衣缽”后,他緊跟潮流,開電商、做直播,將“縉云麻鴨”衍生出數十種產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去年產值達到了8000多萬元。
20多年前,縉云就有“四萬鴨農闖天下”之說。如今,全產業鏈產值達21.8億元。虞揮雖不外出養鴨,但在當地,他操持著“縉云麻鴨”的原種場,每年輸出100萬羽,供全國千余戶鴨農。另一頭,他每年收購鴨蛋150噸,以及150萬只無法產蛋的“退役鴨”,帶動鴨農人均增收兩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