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來,山東省禹城市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進入大面積收割期。在禹城市房寺鎮尚紙坊村的農田里,4行大豆配上2行玉米,高低錯落有致。伴隨著轟鳴聲,一臺大豆收割機在玉米帶間穿行而過,幾分鐘后,玉米收割機緊隨其后,開啟了“一地雙收”模式。收獲后的大豆和玉米分別被倒入運糧卡車中,運向糧倉。
玉米套大豆,十年九不漏。禹城市房寺鎮鄉邦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厚志告訴記者:“我今年種了11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目前來看咱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要好。一個是因為今年提高了播種質量,增加了玉米密度,另外今年天氣給力,也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長。”劉厚志預計,玉米畝產在600公斤以上,大豆畝產在100公斤以上。“能夠保證玉米基本不減產,還能多收一季豆子。”
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的第二年。為響應國家政策,禹城市在去年種植13.46萬畝的基礎上,今年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增加至14.1萬畝。記者了解到,禹城市今年在政策方面、組織方面和技術方面都力求創新,努力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目標。
“第一是政策有保障,我們制定了發展大豆‘123工程’,從資金上給老百姓吃下‘定心丸’,除了中央、省市補貼資金之外,剩余部分由我們地方財政兜底。”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培強告訴記者,禹城還對每完成5000畝的鄉鎮獎勵工作經費10萬元,從上到下提高工作積極性。
“第二是技術有保障。今年連續召開3次合作社和農場主參加的‘群英會’,針對去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適合禹城的經驗和方法。一是一播全苗;二是封閉除草;三是增施肥料;四增加密度;五是機收減損。”張培強介紹,此外還加強服務保障,全市成立10個科技技術指導組,到田間地頭對農戶進行指導,從技術上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除了機制創新和組織創新,在種植技術上也進行了改進和創新。禹城市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陳立娟介紹,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技術上主攻3個問題。“一是品種選擇,我們今年主推緊湊型的、適合密植的品種,比如‘黃金糧MY3’‘登海605’等品種。二是封閉除草,由于去年除草經驗不足,很多是苗后除草,比較容易受藥害。今年我們主推封閉除草,在播后苗前進行除草,現在看一次完成除草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今年還增加了種植密度,確保玉米密度和平播密度基本相當。“我們做了農機培訓,提高了播種質量。今年玉米密度就上來了,總體來說長勢比較好。”陳立娟說。
10月初,記者走進禹城市安仁鎮尚信齊盛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這里大豆、玉米高矮相依,大片的玉米已經成熟,兩行玉米間的大豆也是豆莢飽滿,豐收在望。合作社種了1200畝大豆和玉米,其中,4∶2模式有800畝,6∶4模式有400畝。合作社負責人張樹軍告訴記者:“今年的創新點是在4∶2模式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帶間距,試種了6∶4模式。針對復合種植中比較棘手的除草問題,我們采用了封閉除草,效果非常好,省時省力。”
“算上政府發放的補貼,復合種植效益還是可以的,明年我還會繼續這種模式。”張樹軍表示,收獲完成后接下來要檢修設施,做好糧食烘干、色選等后續工作,備上農資,為下一季的糧食生產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