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過節才能吃一頓小米糕,現在可以每星期吃一次了!”當談及中國小米為自己生活帶來的改變時,來自烏干達布達卡區的農業技術官員查爾斯欣喜地說。
2021年3月,聯合國大會第七十五屆會議宣布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旨在促進全球小米產量提升,推動小米成為糧食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米的國家之一。在小麥和水稻被培育之前,小米肩負著養活國人的重要使命。2012年,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旱作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小米受到世界關注。同年,中國—FAO—烏干達第一期南南合作項目專家組將中國狐尾小米種子帶到烏干達,并在烏干達莫科諾地區進行了種植試驗,喜獲豐收。如今,中國小米已在烏干達、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開花結果,充實了非洲人民的“米袋子”。
烏干達土地廣袤,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氣候條件具備優勢。但同時,這里的土地貧瘠,土壤肥力低下,農作物產量不佳。小米是烏干達的主要谷類作物之一。數據顯示,2015-2019年,烏干達本地小米品種——五指小米平均畝產不足90公斤。“很多烏干達農民不用有機農家肥,導致土壤缺乏有機質。想要實現增產增收,便要先提升土壤肥力。”中國—FAO—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小米專家魏潤武介紹。了解情況后,中國專家組決定通過示范,推廣使用有機農家肥,提升布達卡試驗示范區的土壤肥力。
“起初,當地農民們對有機農家肥的作用將信將疑。在我們的要求下,試驗示范田使用上了有機農家肥,土壤肥力有了大幅提升。”魏潤武告訴記者,通過同田對比試驗,布達卡試驗示范區的中國狐尾雜交小米產量是烏干達五指小米產量的近3倍,畝產達260公斤。
小米豐收后,查爾斯拎著花生和西瓜來到中國專家駐地,高興地對中國專家表達了感謝。他告訴專家們,很多農戶接受并認可了有機農家肥,“如果每家每年都有這樣的收成,我們就不愁了。”查爾斯說。
“讓烏干達農民都種出更多糧食”是專家組的心愿和追求。魏潤武深知,要改變烏干達原本“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模式,構建農技服務體系工作刻不容緩。
中國專家組結合烏干達實際,建立了臨時田間培訓學校,分片對當地農民進行農業栽培種植技術培訓。他們手把手在田間進行技術指導,將小米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一一展示給當地農戶看,從一點一滴著手改進當地的小米種植方式。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專家組在托羅羅、布太勒賈、利拉等區域分批次開展大范圍培訓。經多方共同努力,這些區域內的許多農民都掌握了中國狐尾小米的種植方法,并收獲了較高產量。如今,參加田間技術培訓的農戶已達3580人次,農民紛紛表示希望能夠開展更多的培訓。
好產量還要有好銷路。據介紹,烏干達當地的五指小米價格約為每公斤6-8元,而中國雜交狐尾小米每公斤可達16-30元。中國專家組在推廣中國農業技術的同時也在推動打開烏干達小米的銷路,幫助烏干達農民實現增收致富。“我們匯集了政府、企業、農民等多方力量,幫助烏干達延長并完善小米產業鏈。”魏潤武告訴記者。
“未來,我們希望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建立農業專家信息體系和溝通渠道,指導企業進行小米市場價格分析和預測,讓企業建立營銷網絡。”他說。
“希望中國小米不僅讓烏干達人民的‘米袋子’鼓起來,更要讓烏干達人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我對烏干達人民有信心!”魏潤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