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山區面積占96%,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有野生食用菌、核桃、荷包豆、黑山羊等特色農畜產品,但受物流、品牌、產業鏈等多重制約,未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
“南華縣的特色農產品品質極佳,但銷路不暢,難以實現產業效應。”東南大學教授趙林度在多次深入鄉村考察后,憑借多年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經驗,提出“認養農業平臺”模式,即向消費者提供包括黑山羊、核桃等多種特色農產品認養服務。借助數字化信息技術,打開銷售渠道,樹立品牌優勢,實現農產品科學種養和產品溯源的直接連接,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
認養農業是一種新興的農業模式,即人們通過購買農場的部分產出或權益,來參與和支持農業生產,并最終獲得相應的農產品。認養農業依托逐步建成的數字鄉村信息大動脈,可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直接對接,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農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設計研發的“伊豆”認養農業平臺,有兩個重要模塊:一是智慧管理模塊,主要面向農產品基地推出針對果蔬谷物、家畜養殖的智慧管理服務,幫助農產品基地實現科學化種植,從源頭解決農產品品控問題;二是認養模塊,主要面向消費者推出認養服務和溯源服務,依據消費者需求提供定制化認養模式,采用“雙眼雙臉”識別技術實現動物追溯、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農產品信息追溯,遵循一物一碼、一碼到底,保證深度認養模式下消費者所得的農產品皆為其最初認養的那一份,建立認養農業信任機制。
為更好實現“認養模式”落地,南華縣政府聯合東南大學舉辦了首屆南華縣特色產業發展策劃大賽,集聚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教資源,以比賽帶動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策劃、營銷策劃能力的提升,為當地野生食用菌、荷包豆、秋月梨等產業提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和營銷規劃,也為當地企業在認養農業模式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