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重慶市巴南區石灘鎮方斗村,田間地頭金黃遍野,顆顆飽滿的稻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迎風搖曳,三輛小型收割機正穿梭在稻田里來回工作,切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呵成,不到十分鐘,便完成了一畝稻田的收割。
“我通過這個平臺下單,幾分鐘就有回復,第二天就調度機器過來,把我們全村的稻谷都收割了,老百姓也很滿意。”方斗村黨委書記王世芬算了一筆賬,以前收割一畝地大概要170元,現在通過平臺下單,一畝地(收割成本)只要120元。
其實,王世芬使用的正是9月5日亮相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耘間·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以下簡稱“耘間”)。據巴南區政府區長賈暉介紹,該平臺是由巴南區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研發打造,是打通“從泥巴到大巴再到嘴巴”的全鏈條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
當前巴南區境內水稻陸續成熟,為確保稻谷顆粒歸倉,這個時候便是耘間“大顯身手”的時候。
王世芬介紹,平臺下單很簡單,村民只需要在耘農事板塊,發布農事服務需求信息后,平臺根據距離或者服務質量等因素可以智能推薦鄰近的服務組織進行對接,完成線上接單、線下服務、平臺監督的全過程服務,整個流程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非常便捷。
據悉,耘間除了耘農事可發布農機需求外,還可以為農戶提供“整地、起壟、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農業機械化一條龍服務;待作業任務結束,農戶可在線確認作業并進行服務評價。
耘間定位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綜合服務賦能平臺、全數字連通平臺、全要素聚合平臺,以“1+3+N”模式開發,即1個平臺底座,生產、營銷、服務3大板塊,不斷擴展的N個應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逐漸成為新“農具”,各種科技走入田間地頭,智慧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新方向。近年來,巴南區圍繞“三農”領域需求、場景、改革“三張清單”積極謀劃農業產業鏈數字化應用,開發建設耘間平臺,逐步形成品種培育、農事、農資、農機、加工、冷鏈、品牌、交易、營銷、電商、直播、科技、金融等數百項全方位數字化服務能力,為現代農業發展及多元農業主體提供便捷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耘間平臺按照“需求導向、急用先行”原則,在智能生產場景已上線耘農事、耘農資、耘生產3個板塊。其中,“耘農事”就是通過一鍵下單,針對“耕、種、管、收”等各環節,提供全周期、全要素農機農事社會化服務。自去年以來,全區已聚合了10余支農機社會化服務隊伍,完成5萬余畝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培育農機操作人才180余名;“耘農資”,通過農資集中采購、集中配送模式,保農資質量、優農資價格,讓利于民。目前,全區農資集采集配服務已覆蓋33個農資經銷網點,去年以來采購和配送農資1.1萬余噸,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持;“耘生產”通過提供種植、養殖等場景所需的多種SaaS服務,實現管理過程的智慧化改造,有效提升產量和質量。
在網絡營銷場景已上線了耘認養應用,通過對客戶精準畫像,為消費者打造個性化“我有一畝田”“我有一棵樹”“我有一頭豬”等“我有+”認養農業。目前,已建成首批數字認養農業基地18個,已上線50余種具有巴南辨識度的特色農產品。
在便捷服務場景已上線了耘科技、耘辦事應用。其中,“耘科技”通過連接“科技特派員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點餐式”的專家咨詢、耘課堂等服務,實現農戶和科技特派員點對點交流咨詢。目前,已組織市、區107余名專家開展惠農服務1000余次;“耘辦事”通過鏈接已建成運行的市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巴巴實”企業服務云平臺,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多元化數字便民服務。目前,“巴巴實”平臺已接入區級職能部門75家,上線各類市場主體5萬余家、第三方服務機構100余家,提供政策咨詢、優惠兌現、助企紓困等300余個互動場景。
目前,巴南以中國農業大學為智庫,匯聚10余家國內領先的農業數字化企業,建成了全市首個農業數字科技創新基地,初步形成了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能力,未來,將圍繞生產、營銷、服務等場景陸續上線多項服務,為農業行業主體提供更多便利,打造能級更高、功能更強、輻射更廣的“耘生態”。(袁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