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是我國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生產耕整、播種、施肥、管理、收獲等各個主要環節,農業生產實踐表明,基于北斗的精確導航技術,可以增產2%-3%,施肥量減少5%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0.5%-1.0%,同時,由于每天進行24 小時不間斷作業,有效提高了農機利用率,提升了農業經濟效益。近年來,酒泉市大力推廣基于北斗、5G的自動駕駛、遠程監控、智能控制等技術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不斷提高耕整地、播種、施肥、施藥等生產作業的精準化程度,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耕、種、管、收”作業質量與效率。
“我的拖拉機、棉花鋪膜鋪管播種機、蜜瓜開溝機等全部安裝上了北斗自動導航系統,作業輕松了很多,提高了農機生產效率。”敦煌市福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蔣建新說。農機裝北斗,種田更輕松,農業更智慧。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截止2022年12月,酒泉市安裝應用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累計達到1037套,其中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遠程監測系統終端864套,自動導航無人駕駛系統終端173套。
傳統農業中勞動生產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業勞動力短缺的情況日漸突出,收獲時節“用工荒”矛盾日益凸顯。智慧農業是依托于生物技術、智能農機、信息技術,能夠實現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準投入和個性化服務5大功能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是現代農業的最高級形式,無人化農場實施是實現智慧農業的重要途徑。2021年,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無人化農場技術成果為模型,集無人化農機系統、無人化灌溉系統、無人化綠色防控系統等多維技術為一體,投資建設甘肅省首個“玉米無人化農場”即玉米制種全程機械化及智慧農業示范園項目,該示范園建設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平臺、5G、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現代化新興信息技術,對玉米制種業務所需設施、裝備、作業車輛等進行智能化和全自動控制,用機器替代人工完成玉米制種農場中涉及的所有業務,實現玉米制種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作業。經過兩年的建設,共計投資800萬元,建成基礎配套設施、水肥一體化、信息化控制、智能農機具設備購置、設施平臺等一級子項目7個,完成智慧農業示范面積1350畝,推廣“兩增五改”密植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面積300畝,引進了農機自動導航系統、激光平地機、深松整地機、精量播種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獲機等智能化農機裝備,并開展了農機農藝融合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駿表示,在智慧無人農場發展過程中,農機自動導航、農機無人駕駛、衛星平地、變量施肥、精準播種、谷物測產等都離不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面對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業勞動力的快速流失問題,基于北斗的智能農機裝備是破解未來“無人種田”的高效生產要素。
在農機裝備制造領域,酒泉市推進北斗自動導航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集成應用,支持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支持酒泉市鑄隴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針對農業生產高效專用農機裝備短板,研發成功無人駕駛自動導航小四輪電動牽引平臺及配套作業機具鋪膜播種機、噴藥機、除草機等綠色農機,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生產,促進智慧農業示范應用,助力農業數字經濟轉型升級。
智慧農機服務平臺的應用,能夠加快推動智能農機裝備轉型升級,促進信息化與農機裝備協同發展,逐步提升裝備智能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作業精準化,進一步提升農機服務保障能力。瓜州縣聚焦“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積極探索智慧農機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以精準農機裝備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農機信息化技術為載體,實現了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及其它大中型動力機械的車輛定位、作業導航、作業質量和面積監控、信息遠程傳輸等內容的融合,提高農機作業效率和精準作業能力,提升農機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農業生產全作物、全環節信息化監測和調度,走出了一條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新路子。
目前,隨著北斗農機信息化智能系統在農業生產上的廣泛應用,酒泉市農機作業已逐步從“跟著感覺走”向“數據說了算”轉變,農業生產的高效率、高精度、高質量在逐漸形成。我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農民在遮陽傘下的椅子上休息,遠遠看著田里的無人駕駛農機作業一定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