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有很多東西需要總結,全民意識被媒體點燃那一刻,是不是很多事就會向我們想象的方向去發展?答案是否定的。國內某些學者以工業化解決所有問題去解讀國際戰略,我認為是非常危險的,并誤導了很多社會大眾。
一、國家的基礎安全
國家的基礎安全是能源安全,然后是糧食安全。沒有能源,就沒有農業所需的化肥農藥原材料,沒有農業機械所需的汽柴油。沒有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也就沒有貨幣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發展工業的任何基礎。所以我們看到:
1、俄羅斯雖然工業基礎落后,但具有能源與糧食安全長久保障,可以忍受長期的西方經濟制裁以及提供長久戰爭的基本物質基礎。
2、美國作為世界霸權,不僅具備軍事霸權、金融霸權、科技霸權等。農業生產完全可以解決國內需求,并有極大的富余可以實現大量糧食出口。
3、我國連年糧食增產的同時,肉類與糧食進口也在增加。多出來的糧食哪里去了?我國的糧食自給率下限還守住沒有?(此問題其它文章有具體論述)
二、我國農業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鄉村振興不等于農業振興!
從鄉村振興的整體規劃可以看到,保障農業安全的相關政策并不突出,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解決中國農業長久可持續發展,而是偏重于經濟發展去解決三農問題。
三、中國不具備美國農業的發展基礎
1、中美兩國飲食文化不同,所以中美兩國對農業的需求也就有很多地方不同,中國農業不具備走向美國農業的基礎條件。
2、美國擁有廣闊的、可以實施大農業的地形地貌。而中國農業面對的更多是山地丘陵地區,即便很多平原也不具備大農業的地形地貌。
3、中國農業勞動人口長期無新增人口加入,人口老齡化已經構成了誘發農業危機的可能。50~70周歲的人口在支撐中國農業運行,這樣的人群不具備農業機械化的學習能力以及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能力。
四、中國農業發展危機已經來臨
1、中國加入世貿,農業發展也融入全球化,農業條款為工業條款作出了讓步,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農業發展。
加入世貿之初,中國有巨大的農業人口基數,可以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的情況下抵御國際農業競爭。但在這種競爭下也導致了加入世貿以后就沒有農業勞動人口加入的情況發生,而且惡化趨勢非常明顯。
2、中國農業進入惡性循環的步驟:全球農業競爭下沒有成本優勢~農民無法靠農業取得收入來源~長期無新增勞動人口~農業人口嚴重老齡化~沒有機械化與農業技術學習能力~中國農業機械行業技術落后~中國現有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大量勞動人口;
一些工業化思維的人成天就想著降低中國農民數量,實際上按目前形勢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思維主導戰略制定,必然誘發糧食安全問題。
五、解決方案
1、高標準農田改造與土地流轉下,種糧大戶依然靠50~70歲的農業勞動人口維持生產,地形地貌優越地區可以實現機械化作業。但山地丘陵地區,沒有有效的微耕機械普及,未來依然存在撂荒的可能。
2、農業新增人口,特別是具有學習能力的農業勞動人口需要國家從戰略安全層面考慮。針對中國地形地貌特點,推廣農業微耕機械與大型機械化。
3、中國農業機械技術落后,相關企業生存艱難,更不可能投入大量研發費用。農業人口不具備學習能力,是農業機械普及的最大障礙。未來中國農業機械需要引入軍工技術、需要工程機械相關企業投入到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
總的來說,就是先有農業機械與農業技術學習能力的勞動人口,再有中國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從而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過后,再去考慮需要多少農民數量。
中國農業參與全球農業競爭,并不占多大優勢,已經累積了很多急迫性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威脅我國基礎安全。工業化解決所有問題的思維存在很多漏洞,希望這些專家們在綜合因素下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