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行絲路,無問西東——絲路人?絲路情”網絡媒體甘肅行主題活動來到“鳳城”慶城縣。媒體人在這里見證了一棵棵蘋果樹如何成長為生金的“科技樹”,中外結合的甜蜜果實從當地走出,暢銷海內外。
九月的隴東天朗氣清,高天厚土之間,果樹茂密,果香四溢。地處全球適合蘋果生長緯度帶的慶城,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助于蘋果的糖分積累。這里的蘋果果皮層厚、果面光潔無銹、果膠含量高,7項生態指標全部滿足優質蘋果生產要求。
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當地的蘋果還以喬化果園為主,果園密閉、老化嚴重,果農工作量大、蘋果產量低、果品質量差、市場銷量不佳。
面對這一情況,2012年,慶陽市政府、慶城縣政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共建甘肅慶城蘋果試驗示范站的協議》,率先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術成果,成立了甘肅唯一的蘋果試驗示范站,由5名蘋果產業專家坐陣,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試驗示范推廣及科技人才培養工作。
“試驗站成立后,我們堅持‘品種轉型更新、果品提質增效、砧木親和抗逆’技術研發目標和思路,廣泛開展喬化果園間伐改造和旱地矮化密植技術推廣。”慶城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徐巨濤介紹。
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團隊通過將國外引進的優質蘋果嫁接在當地生長的海棠樹上的辦法,成功培育、推廣出10個新品種。
“這種栽植技術保障了外來果種能很好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氣候條件,又能保留其原本的甜度、口感和特性。”徐巨濤說,目前,實驗站培育的瑞陽、瑞雪新品種栽植面積已達5萬畝,售價是富士的三四倍,極大地提高了果農的收益。
近年來,慶城蘋果借助“慶陽蘋果果真好”品牌,遠銷廣東、上海、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國家。目前,當地蘋果種植面積達25萬畝,產量22萬噸,產值12億元,蘋果產業讓3.7萬果農戶均收入達到2.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244元。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試驗站正在引領慶城蘋果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徐巨濤告訴媒體人,蘋果作為一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它的經濟效益是可觀的。經過調研,農戶種植蘋果,畝均收入4000至8000元,高出普通農作物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能舍棄這一產業。
“我們將通過老果園更新栽植、高接換優,將老品種全部更換成新品種,同時通過樹形改造,將喬化栽培模式變成矮化或者半矮化栽培模式。這樣,既能降低管理成本,又能整體提升蘋果質量,實現節本增效的目的,使蘋果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徐巨濤說。
今年,慶城將圍繞新優品種推廣、老果園提質改造、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品牌培育、技術培訓等方面,完成更新換代1萬畝、提質增效改造1萬畝、幼齡園管理1萬畝,創建高標準蘋果綜合示范園5000畝。
據悉,“鳳行絲路,無問西東——絲路人?絲路情”網絡媒體甘肅行主題活動由甘肅省委網信辦主辦、鳳凰網甘肅頻道承辦。活動依托鳳凰網品牌和平臺優勢,邀請中央駐甘及省內主流網絡媒體代表先后赴定西、天水、平涼、慶陽等地開展融媒體團探訪,以“可視化、移動化、青春化”為原則,優先在移動端上線融媒體產品,為喜迎二十大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