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十三五”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省多項農業科技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1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涉農領域科技成果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4項,其中牽頭完成的有12項,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累計育成新品種388個,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強力支撐。
新品種選育取得顯著成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生命健康的源頭。浙江省從“十二五”開始設立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十三五”以來,繼續推進在糧食、蔬菜、果品等9個產業領域的科技攻關工作,育成農業新品種388個,其中通過國家審(鑒)定33個、省審(認)定266個,國家登記新品種90個,獲品種權保護和專利授權519件。
中國水稻研究所王克劍團隊首次克隆雜交稻種子,實現了雜交稻克隆種子“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通過育種專項等一批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施,涌現出“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國紹Ⅰ號蛋鴨新品種”“豬健康養殖的飼用抗生素替代關鍵技術”“鐵皮石斛品種選育與高效栽培”等一大批重大標志性農業科技成果。
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加速培育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十三五”以來,我省農業核心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600家。通過聯合研究、成果轉讓、共建基地等多種形式,在全國率先啟動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建設,切實增強了龍頭骨干企業的創新能力。
水產協作組將羅氏沼蝦新品種培育及配套繁育技術以技術轉讓方式作價2000萬與浙江省水產種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創了全國先河;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生豬產業研究院、浙江肉類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金華市永根杜鵑花培育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杜鵑花研發育種中心……
目前,我省已創建省級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36家,著力打造了如巴貝集團、寧波微萌等一批研發實力、產業規模與帶動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的農業創新型領軍企業。
高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加速匯聚
高端人才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穩定持續支持,浙江省培育了一支高端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中國水稻所胡培松、錢前研究員分別當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全省累計擁有涉農領域“兩院”院士7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及杰出人才35人,省特級專家24人。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活躍在農業科技各個領域。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載體不斷夯實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是農業技術研發的載體,是農業創新的策源地。“十三五”以來,我省新培育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1家,全省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累計達62家。
浙江農林大學成功獲批亞熱帶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安吉、溫州、衢州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以載體聚資源、以園區強示范,實現讓科技成果“用起來”、各類主體“活起來”、入駐企業“強起來”。
農業生產現代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用人工飼料替代桑葉,用工廠化養蠶打破傳統的養蠶方式;利用LED燈育苗育秧,實現工廠化、集約化生產……
我省以工業化思維為引領,不斷推動工業等領域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農業領域跨界融合再創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得到革命性變革,探索了一條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有效路徑。
同時,跨學科項目實施還成功吸引了一批非農專業人才參與到農業科研工作中。
基層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優化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于2003年在我省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創新制度。18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三農”工作重要抓手。省、市、縣三級累計派遣科技特派員2.4萬人次,投入科技特派員省級專項資金4.1億元,實施科技項目9515項,實現經濟效益98.58億元。
一批批進鄉入村的科技特派員被譽為“茶教授”“竹博士”“香榧研究員”,催生出許多“茶葉之村”“竹子之鄉”“紅糖之鎮”“柑橘之縣”。我省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模式成為全國樣板,基層創新創業動能進一步激發,有效支撐了我省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星創天地”等農業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建設加速推進,獲批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5個,位列全國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