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成品人精品人的区别四叶草,免费观看片在线观看人数查询,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可以下载

客服熱線:05704232298

農業科研國家隊讓草成為小麥改良的資源

   2022-06-07 新浪網 530 0
核心提示:農業科研國家隊讓草成為小麥改良的資源

小麥和冰草怎樣實現遠緣雜交?一人高的小黑麥,為何成為西北和中原地區廣泛種植的飼草、飼糧?能夠和世界一流強筋小麥媲美的中國小麥是怎樣育成的?

  廣袤平坦的黃淮海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種植著超過2億畝的冬小麥。時值三夏,這里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收獲季。

  在黃淮海麥區的中心地帶,河南新鄉的平原上,有一座特殊的農場,這里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基地,常年駐扎著許多農業科研機構。近日,麥收之時,基地舉行了一場線上科技開放活動,展示了農業科學家們數十年育種的成果。

5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基地,科學家們線上介紹農業科技進展。中國農科院供圖

  遠緣雜交,讓草成為小麥改良的資源

  35年前,剛剛考上研究生的李立會,為自己立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攻克“小麥-冰草”遠緣雜交的難題,在此之前,這個難題已經困擾了全球育種家們半個多世紀。

  冰草是一類常見的野草,生命力極其頑強,具有優秀的抗旱、抗寒、抗病性。冰草屬的植物,是小麥的近緣野生種,它的穗和小麥有點像,但穗子較大、小穗、小花更多。

  假如小麥也能具有冰草那樣頑強的生命力和高產能力,必然會改變小麥種植的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外就有科學家開始嘗試將兩者雜交,但一直到80年代,半個世紀過去,無一成功。李立會的導師、著名作物種質資源專家董玉琛院士告訴他,兩者的雜交在國際上已經被判了“死刑”。

  35年后,河南新鄉的試驗田里,數十種小麥和冰草雜交而成的小麥材料即將成熟,用這些材料育成的新品種,已經有15個,后備新品種也有39個。15個新品種中,有高抗的品種,如甘肅、陜西兩省審定的小麥新品種普冰151,已經是當地條銹病等病害流行和旱地麥區的主栽品種。也有高產的品種,如國審新品種川麥93,穗粒數達54.2粒,增產16.7%。做到這一切,李立會花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里,李立會和他的團隊,解決了小麥和冰草花期不同、生殖隔離、雜交胚胎不能正常發育等諸多問題,為小麥育種增添了多種新的種質資源。“從遠緣雜交成功至今,已經有5000多種冰草的基因,通過雜交進入了小麥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基地有1100多畝,常年駐扎著20多個育種團隊。中國農科院供圖

  “在小麥馴化的過程中,長期的近親繁殖,使得小麥的遺傳相似度很高。”李立會說,“而小麥-冰草這樣的遠緣雜交,引入當前栽培小麥缺乏的關鍵優異基因,不僅產量能提高,抗逆抗病害能力也會增強。”

  5月27日舉行的線上農科開放日活動中,李立會在河南新鄉的基地中,以視頻的形式介紹了多種“小麥-冰草遠緣雜交”的小麥材料,“比如我手邊的這種,粒數非常高,正常可以達到100粒以上,千粒重可以保證在50克以上,而且株形緊密,有利于畝穗數提高。”

  小黑麥,一人高的麥子其實是飼草

  和普通的麥田中整整齊齊的麥子不同,試驗田里的麥子長得有些凌亂,高矮不齊、青黃相間。其實,在每一塊麥田中,都種植著數十上百種育種材料,科學家們則在其中選育那些性狀優良的材料繼續培育,一個新品種的育成,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來重復選育。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孟凡華的試驗田里,種著很多近一人高的“麥子”,這些不是普通的“麥子”,而是一種名為“小黑麥”的飼草、飼糧多用作物。

小黑麥是新物種,也是優質的飼糧、飼草作物。中國農科院供圖

  5月中旬,有地方用小麥做青貯飼料的消息,引發了普遍關注,農業農村部也為此下發通知,杜絕毀麥現象。

  小麥做青貯飼料并不經濟,在“麥子家族”中,小黑麥才是專門為畜牧業育成的飼草、飼糧作物。孟凡華介紹,小黑麥是一種非常年輕的作物,它的發展史只有140多年。“但它結合了小麥的高產和黑麥的抗寒、耐寒、耐瘠薄、抗三銹、白粉病免疫等性狀,是非常優秀的飼糧、飼草特色作物。每畝生物量在3噸到3.5噸,晾干后的青干草也可以達到1噸到1.2噸。”

  小黑麥在西北黃土高原、青藏高原、沿黃河灘涂鹽堿地、南方冬閑稻田廣泛種植,對種養結合的養殖業有極為明顯的作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育成自己的小黑麥品種,數十年來,已經成為極好的飼料原料。

  除了接近一人高的小黑麥,試驗田中還有一米左右的矮稈小黑麥,是飼糧用的小黑麥,孟凡華介紹,在國外,小黑麥主要以飼糧為主,畝產可以達到600公斤,當前,我國也在著力培育飼糧用的小黑麥。

  中國面包,用中國的小麥

  面條是否筋道,和小麥品質有關。但實際上,在中國小麥消費中,主要消費的是中筋小麥,與之相對的弱筋、強筋小麥,國內消費量并不多。

  中筋小麥主要用于面條、饅頭等傳統面食的制作,而弱筋小麥多用于釀酒等工業生產,強筋小麥則多用于制作面包等特種食品。

  在過去,我國弱筋、強筋小麥生產不足,品種不佳,尤其是強筋小麥,長期依賴進口調劑。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如今,中國自己的弱筋、強筋品種,已經普遍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在小麥品質與新品種選育團隊首席科學家何中虎的試驗田中,就種植著大片國產強筋小麥中麥578,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歷時二十年育成的優質強筋小麥,品質優良、抗性好、適應性強。在黃河南北、西北地區都可以種植,預計今年種植面積可達到五六百萬畝。

  何中虎所在的團隊,有七十多年小麥育種的經驗,最早從1946年開始,由已故的小麥專家莊巧生建立,七十多年來代代相傳,育成了無數全國知名的小麥品種。

  在新鄉的試驗田里,今年除了種植中麥578之外,旁邊還種著它的親本冀麥22、中麥255等。

幾十年中,基地攻克了許多育種的難關,也為無數科研單位提供著新的育種材料。中國農科院供圖

  何中虎介紹,中麥255是利用河南的豫麥49和澳大利亞優質小麥品種雜交培育而成的。育成時間是2008年,之后又歷經十多年時間,再次育成中麥578這個中國自己的優質強筋小麥。“中麥578的品質,可以和國外的優質小麥相媲美,做面包或者做優質面條、餃子都很好,且產量高于國外。”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勇介紹,“2021年,河南焦作的試驗田中種植的中麥578,創造了841.5公斤的高產紀錄。在規模化生產中,也可達到600公斤左右。2020年,在河北邢臺的一個合作社中,實收589公斤。2021年,同一個合作社,實收607公斤,其中連片種植的865畝中,達到了703公斤。”

  親近自然,也在不斷抗衡自然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無數不同的小麥材料中,選擇性狀好的材料,不斷地組合,不斷地選擇,經過漫長的時間,才有可能選育出一個好的品種。”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學勇的試驗田中,種植著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小麥,這些小麥正處在選育之中,所以不能稱為品種,在育種中,它們通常被稱為材料。

  “腳下的這些材料,有的長得壯,有的長得矮,都是不錯的材料,也有的看著很高,但實際上不太好。”張學勇說,“從種質資源到品種,是一個金字塔形態的,底層是無數的種質資源,而育成的品種則是塔尖。”

  一個好的品種是怎樣的?張學勇介紹,首先要有穩定性,其次要有一致性,第三,還要對當地普遍的病蟲害有較好的抗性。

  2017年,張學勇團隊選育中麥66,一種為河南選育的優良品種。這是一種矮稈高抗的品種,不但高產,且適合晚播。2021年秋汛致使多地冬小麥晚播,適宜的晚播品種就格外重要。在試驗田中,有一片2021年11月2日播種的中麥66,和其他10月15日播種的品種,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而科技的進步,讓人類擁有了更多與環境、與自然相處的能力。

  “比如中麥66,它有很好的抗病性,使用農藥較少,籽粒中的殘留、對地下水的污染也更小,這也是我們在育種中,為何要一直強調抗性的原因。”張學勇說,“在環境友好方面,育種中還會強調肥料使用的效果,怎樣通過加強品種利用肥料的能力,使得人類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同時又能達到高產的效果,這也能有效減少肥料對土壤的污染。中麥66是一種對肥料不敏感的品種,在缺水缺肥的時候,也能長得比較好。事實上,中麥66的畝產水平普遍可以達到1250斤到1300斤,管理特別好的時候,可以達到1400斤,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一把青稞一杯酒,農耕文化的新與舊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平的麥田中,高大的麥子已經徹底熟透了,這里種植的是大麥,和小麥相比,它的麥芒更長,且成熟后,麥粒和殼仍舊緊緊連在一起。

  大麥是傳統的農作物,和小麥一樣,起源于西亞,在漫長的歷史中傳播到世界各地,脫粒后的大麥,就是人們熟知的青稞,它是重要的飼糧作物,也是釀造青稞酒、啤酒、威士忌的主要配料。

  在全球范圍內,大麥種植非常廣泛,楊平介紹,全世界大麥種植面積約為7.6億畝,每年產量在1.4億噸左右,其中70%是飼料,20%用于釀酒,5%作為糧食使用,比如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居民多以大麥為食。在今天,大麥作為健康食品,食用群體正在變得更加廣泛,“比如北方常見的大麥茶,也是由大麥制成。同時,大麥中富含β-葡聚糖等多種成分,對防治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有不錯的效果,可以作為健康食品食用。”

  在新鄉的試驗田中,幾乎種植著近七十年來大部分的主栽品種,有早期的農家品種,也有近年來育成的新品種,還有大量正在選育中的大麥材料,“這里既是一個種質圃,也是大麥育種歷史沿革的一個展示區,通過了解育種歷史的演變,尋找未來的育種方向,育成農民需要的品種。”

  在傳統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新的育種方法,也在改變著育種的狀態,尤其是分子育種、智慧育種技術的進步,使得育種的速度、效果都在快速提升。在楊平的試驗田中,有一片特殊的大麥材料,是科研人員通過誘變育種的技術獲得的材料,其蛋白質含量高出傳統品種40%左右。

  錢前院士:育種國家隊要做什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技術的進步,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保障14億人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一組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40年間,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增長率,年均達到了3.26%,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是78%。

  小麥是我國居民的兩大口糧之一,我國的小麥育種,早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就已經開始,數十年中,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育種家們的不懈探索。

  位于北京的國家作物種質庫中,保存著5萬多份小麥種質資源,而在河南新鄉的基地中,20多個研究組,每年在這里進行著60多項科研任務,面向黃淮海及周邊地區,培育一個個新的品種,同時也為無數科研單位,提供育種的材料。

這里育成的小麥品種,在黃淮海及周邊麥區廣泛推廣種植。中國農科院供圖

  “這就是國家隊要做的事情。”錢前說,“比如李立會建立的小麥-冰草遠緣雜交體系,為豐富小麥種質資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每年為數百家單位提供素材。再如何中虎他們育成的中麥578,可以和國外的高檔小麥面粉相媲美。而這些,都是從小麥育種中的原始創新開始的。”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這片1100畝左右的新鄉基地,自1993年開始建設,2003年正式入駐,是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唯一的綜合性實驗基地,近二十年來,這里取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基地育成了多個系列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其中中麥895已成我國第三大小麥品種,強筋高產小麥中麥578秋播面積達到500萬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文生介紹,基地具有科普的功能,每年面向政府、企業、種植戶及中小學開放,會向更多人介紹育種的故事。


(責任編輯:小編)
下一篇:

岑鞏:新型農機“鐵牛”奔騰 奏響糧食豐產豐收曲

上一篇:

農業農村部:推進穩糧保供 切實抓好“三夏”生產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0相關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黎川县| 镇雄县| 北川| 丘北县| 黑龙江省| 兴宁市| 剑阁县| 华坪县| 恩施市| 碌曲县| 无棣县| 德保县| 清镇市| 辽宁省| 日土县| 四平市| 左云县| 香港| 乳山市| 陆丰市| 栖霞市| 呼和浩特市| 弥渡县| 闽清县| 轮台县| 卓尼县| 东乡县| 保山市| 防城港市| 抚松县| 周口市| 澄迈县| 静宁县| 玉环县| 柳河县| 嵩明县| 瓮安县| 尤溪县| 延安市| 内黄县|